宋庆龄和王光美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珍贵合影 此时,宋庆龄已56岁,王光美28岁,宋庆龄气质优雅端庄,一看就见惯大场面的人;王光美年轻漂亮,两人并排坐在一起,这照片挺罕见的。 在1949年4月23日,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刻发生了:南京被解放。 这个事件不仅仅意味着南京这座城市的改变,更是象征着国民党在中国大陆长期统治的结束。随后,在炮声连天中,人民解放军成功夺取了上海。这个曾被誉为“冒险者乐土”的著名东方都市,最终归还于人民之手。 6月,一场准备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新的开始。 中共中央领导人期待宋庆龄,一位享有崇高声望的政治人物,能够参与到国家的重建之中。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必须派出一位特使前往上海,亲自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讨论。 他们一致选择了邓颖超,因为她与宋庆龄有着深厚的友谊,是完成这项任务的理想人选。 6月28日,邓颖超携带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笔信,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以及与宋庆龄长期交好的罗叔章一起,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就在邓颖超准备前往上海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事之前的两天,廖梦醒,一位长期与宋庆龄并肩工作的忠诚同志,已经提前一步到达,向她转达了中共中央的邀请。 面对再次北上的邀请,宋庆龄深陷沉思。 北平,这个名字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点,而是承载着深重历史和个人情感的地方。 1925年,她的夫君孙中山在这里离世,使得北平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再加上1929年孙中山遗体从碧云寺移送南京的凄凉记忆,使她对北平充满了畏惧和忧伤。 她抬起头,眼含泪光,对廖梦醒说:“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廖梦醒轻声劝慰,试图缓解宋庆龄的忧虑,同时告诉她北平将成为新中国的心脏地带,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邓颖超专程来迎接她,显示了中共中央对她的高度重视和诚挚邀请。“你打算什么时候见大姐?”廖梦醒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 宋庆龄说:"还需要问吗?我早已盼望着与她见面。" 当邓颖超踏上上海的土地时,她怀着一颗急切的心,立即前往宋庆龄的住处。 宋庆龄一听说是邓颖超来访,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快步走向楼下,迎接这位老朋友。 她们的相遇,如同久别重逢的姐妹,紧紧拥抱在一起,坐下来畅谈着分别多年的彼此思念。 谈话很快转向了正题。 邓颖超从手提包中取出了一封封重要的信件——那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亲笔写给宋庆龄的信,其中充满了对宋庆龄北上参与国家大计的期待与请求。 宋庆龄接过信件,急切地翻阅,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显得如此重要。 她试图平复内心的激动,但从她重复阅读信件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她心中的波动与思索。 宋庆龄低声回应道:“这事容我再仔细想一想……” 邓颖超理解她的感受,急忙表示:“这事不忙马上定下来,先生可以从容考虑再作定夺。”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宋庆龄最终做出了决定。 当邓颖超再次来访时,她以一抹微笑迎接这位老友,坚定地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我决定接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先生的邀请,去北平!” 听到这个消息,邓颖超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再次紧紧地拥抱了宋庆龄。 在宋庆龄准备北上之前,邓颖超以其一贯的细心和周到,提出了一个委婉的建议,问宋庆龄是否想在北上途中停留南京,去探望她深爱的丈夫孙中山的陵墓。 宋庆龄沉吟了一下,最终决定不在南京停留,她说:“不必了,去了徒增伤感。中山先生在天之灵,知道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会欣慰的。”她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去的深深眷恋,也有对未来的坚定和希望。她相信,孙中山若是在天有灵,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一定会感到欣慰和骄傲。 8月26日,在邓颖超、廖梦醒以及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际处长管易文的陪同下,启程离开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北平。 到达北京之后,宋庆龄积极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准备工作中的多项关键活动。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大会秘书林伯渠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泽东步向麦克风,发表了开国大典的讲话。 他的声音如春雷般在广场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随即,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欢声雷动,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宋庆龄遥望着广场中央矗立的孙中山巨幅画像,她的心情无比激动。 她深知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付出了一生的努力。现在,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她相信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多年愿望的实现。 宋庆龄的双眼因为激动而变得模糊,她轻轻地用手帕擦去眼角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