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人的一生即将结束时,最痛苦的就是有钱。买游艇的人其实只能快乐2天,买的那天和卖的那天!” 网友表示,马爷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太有钱了,根本理解不了穷人的痛苦,普通人想体验体验这种有钱的“痛苦”都不行,买游艇难道不好吗? 有什么可痛苦的? 也有人说,马未都最初的本钱是哪里来的? 在70和80年代,马未都通过他的古董生意赚取了相对较高的收入。 据他本人回忆,他在90年代初期通过古董交易一个月能挣到约七八万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在70和8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变革,人们对于文物收藏的意识并不强烈,这为像马未都这样有眼光和知识的收藏家提供了捡漏的机会。 他利用这个时期人们对古董价值认识的不足,通过在地摊和市场上寻找被低估的古董,成功地积累了初步的财富。 比如在80年代中药材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赚取了一笔钱,这也为他后续的古董购买提供了资金支持。 随着时间的积累,他的收藏品价值不断上升,这不仅为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也奠定了他在收藏界的地位。 比如,马未都在逛市场时注意到了一个摊位上摆放着一些旧瓷器。这些瓷器看上去古旧,但被摊主当作普通的旧货处理,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马未都仔细观察了这些瓷器,他发现其中有几件瓷器的釉色、纹饰和造型均符合明代官窑的特征。 他意识到这些瓷器可能是珍贵的古董,但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对古董的认识不足,这些瓷器的价值并未被人们所认识。 马未都决定采取行动,但他并没有立即表现出对这些瓷器的兴趣,而是继续讨价还价,最终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得了这些瓷器。 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些瓷器确实属于明代官窑,而且是非常罕见的珍品,当年花费几十元买下的古董,如今价值百万,千万,有的甚至过亿。 所以,马爷有钱之后看待财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觉得有钱也还是一种痛苦,和马云说的一样: “像我们这种财富,是社会委托我们把这个财富经营的更好而已,如果你认为这钱是你的时候,倒霉就开始了!” 马云提到“如果你认为这钱是你的时候,倒霉就开始了”,这可能是在警告说,当人们将财富视为个人私有并且满足于现状时,可能会导致松懈和自满,从而忽视了财富管理和风险控制,最终可能导致财富的损失或价值的减少。 所以马云接着说:“我对钱,不感兴趣。” 这和马未都说的:“有钱太痛苦也是差不多的感受。” 小编认为,这些富豪说的话,也不可信。 许多企业家最初创业的动力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出于对某个产品、服务或想法的热情,或者是希望通过创业来解决某个问题。 金钱在早期可能只是一个让企业持续运营和实现愿景的手段。但随着事业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金钱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这个阶段,企业家可能会对金钱产生更大的兴趣,因为它能够帮助他们扩大业务、投资新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实现更大规模的社会影响。 马未都和马云之所以有这种不要为了钱的感悟,就是因为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有退路,有后路。 退一万步来说,他们有车有房,根本不需要再工作,即便是天天游手好闲,也有花不完钱的财富,他们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享受,这和普通人已经断层了,普通人还没有摆脱生存压力,还要为了物质生活而去奔波劳碌,根本达不到精神层次。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耽误追求精神享受啊。 但吃不饱的时候,谁还有心情谈精神追求? 马未都提到“人的一生即将结束时”,这可能是在提醒人们,当生命接近尾声时,物质财富的意义会大大降低。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们更可能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自己的成就和遗憾,而不是关注自己拥有多少财富。 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对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一种批评。 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们常常被鼓励去购买更多的物品,以此来追求快乐和满足感。然而,这种快乐往往是短暂和表面的,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 但,没钱更痛苦,而不是有钱更痛苦。 你们认为呢? #娱乐聚焦#
那老马个老贩子 攥着那么多钱干嘛啊?都捐了吧 可以开心到死
就是个倒腾文物的贩子,因为倒腾的时间久了,不但有钱,有名,心里也有了数!现在主要以收藏为主,以贩养藏,以藏促贩,藏贩结合,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