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推荐一下韩江的新作《不做告别》。
这并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下来的小说。小说家庆荷在写完一部有关大屠sha的作品后,深受噩梦困扰,难以分清现实和梦境。为替好友仁善照顾家中饲养的小鸟,她冒雪前往济州岛,也得以了解到仁善的家族史。
两代女性的追寻与抗争,背后是是济州四三事件,是三十万普通人被暴力夺走的生命,是几代人被改变的命运、承受的道德拷问。梦是否就是现实,历史何曾断裂?
我并不想在这里讨论韩江营造氛围的能力和语言的穿透力,我想说的是:韩江用这本耗尽七年心血的作品告诉我们女性小说家并不只写情情爱爱,更告诉我们女性为什么不能缺席对历史的书写:女性的视角无可替代!
韩江如是写一位看过沙滩sha人场景的幸存母亲的证词:“我不吃海鲜,那个时局正处于荒年,加上还得喂奶,我如果不吃的话,就没有乳汁,孩子就会饿死,所以只好看到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从生活稍微变好开始,一直到今天为止,我连一口海鲜都没吃过。那些人不都是被生长在海里的东西啃光了吗?”
所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作为幸存者后代的仁善“觉得妈妈也很恶心,就像我厌恶自己一样厌恶妈妈”的想法时,我几乎起了鸡皮疙瘩!
与四三事件中被刺穿的身体相对应,背负家族记忆的仁善被锯断了手指,为了恢复触觉需要的治疗是,让针不断刺向缝合部位,不能让出血停止。
韩江展现了一个布克奖得主写作所能抵达的高度:女性的身体,在此处,不是欲望装置,而是承载一个民族道德的器皿。
被韩江震撼的同时,我同时想到了去年读到的另一本韩女文学《明亮的夜晚》。崔恩荣同样展现了女性独有的历史书写视角:母亲在逃难过程中经历月经初潮,清洗的布片被晾晒在后院不起眼位置,那是女性在历史中边缘位置的隐喻,也同样是一种超越了性别困境本身的表达。
相似的,还有前几天读到的赵海珍的《光之护卫》。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对这些年的韩女文学心存敬意!她们有历史穿透性的书写证明了韩语文学不是一种只关注情情爱爱的次要文学的同时,更证明了女性文学并非男性写作外的次要写作,尽管实际上她们无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