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毛主席到萧劲光家串门,一进门就说:“听说你这里藏着宝贝,快拿出来看一看。”萧劲光不明所以,那么毛主席说的宝贝到底是什么?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韶山冲,自小就表现出对学问的极大兴趣,到了十四岁时,他几乎阅读了家乡所有可借阅的书籍,这种对知识的饥渴使得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一次,当他在田间劳作时,偶遇一位过路人口渴求水。 在闲聊中,这位过路人无意间提到了棠佳阁,那里藏书丰富,种类繁多。 这对于饥渴求知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喜,他迫切地询问棠佳阁的位置,想要一探究竟。 但道路并非平坦。过路人告诉他,棠佳阁位于30里外的湘乡县,一路上山路崎岖,林深众多,甚至有野兽出没。 这样的路程对于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来说,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对毛泽东而言,对知识的追求胜过了一切。 就这样,第二天一早,在鸡鸣声中,毛泽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找棠佳阁的旅程,他独自一人,爬过高坡,越过山岗,勇敢地向目的地进发。 中午时分,经过长途跋涉的毛泽东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湘乡县的棠佳阁。 当他满身大汗,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棠佳阁门前时,棠佳阁的主人对这个陌生的年轻人感到十分好奇。 经过交谈,了解到毛泽东特意远道而来,只为借阅书籍之后,主人不仅感到惊讶,也深受感动,于是,他毫不吝啬地将《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两部影响深远的书籍借给了毛泽东。 这两部书籍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民丛报》中梁启超的文章,向他介绍了欧美的民主思想;而《盛世危言》则向他展示了通过改革政治、发展工业和提高文化水平等途径,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可能性,这些新思想和观点为毛泽东后来的政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满足于已经阅读的书籍,毛泽东继续在棠佳阁借阅新的书籍,几年时间里,他几乎翻遍了棠佳阁所有的藏书。 主人对毛泽东的勤学苦读表示了极大的钦佩,他惊叹于毛泽东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自己几十年的阅读量。 对此,毛泽东淡然回应道:“跋山涉水几十里,为的是棠佳阁里书的珍奇,此番艰辛,换得知识的宝库,实在是太值了。”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征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即使是在最为困难的时期,如战火纷飞的年代和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退。 萧劲光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收集到两本极为重要的军事书籍《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 在革命生涯中频繁的迁徙和转战中,许多物资都因为实用性的考量而被舍弃,但萧劲光对这两本书却是视若珍宝,即便是在轻装前行的时刻,也决不放弃,最终将这些书籍带到了延安。 一天,贺子珍造访萧劲光家中,无意间发现了萧劲光珍藏的这些军事书籍,回去她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对此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毛泽东便步行至萧劲光的居所,以半是戏谑半是好奇的口吻询问:“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能让我看看吗?” 萧劲光略显迷惑,不确定地反问:“宝贝?主席,您是说……?” 毛泽东的目光落在桌上那堆书上,那一刻,萧劲光恍然大悟,原来毛指的是他珍藏的书籍。 萧劲光笑着解释:“啊,您是说这些书,确实,这些是我在长征途中费尽心思保留下来的,现在,要找到这样的书籍真不容易。” 毛泽东接着说:“确实,这年头,能找到这等书籍,真是难能可贵。” 毛泽东随即拿起一本书,翻看几页,提出了他心中的疑问:“在军事上,你认为战役或战斗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萧劲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深吸一口气,回答道:“在我看来,军事行动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运用战役战斗的指导原则,我们需要对战略布局有全面的认识,制定出既符合整体局势又能应对具体情况的行动方案,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背后都需要坚实的战略思想支撑。” 毛泽东点了点头,认同地说:“很好,这个观点值得深入探讨,找个时间,我们专门就这个议题进行讨论。” 随后,他站起身来,手中拿着《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向萧劲光表达了自己的决定:“这两本书对我来说颇有吸引,我想好好研读一番。” 萧劲光沉默了,他深知毛泽东对书籍的深厚情感,尤其是那些能够吸引他目光的书籍,毛泽东总是读之不厌,恋之不舍,因此,萧劲光心中隐隐担忧,这两本珍贵的书籍一旦离开,可能就永远不会回到他的手中了。 感受到萧劲光的犹豫,毛泽东轻松地开了口:“怎么了?舍不得啊?” 萧劲光略显尴尬地坦承:“确实有点不舍得,这两本军事书籍,是我唯一的宝贝,我们还得依靠它们来指导部队的教育呢!” 毛泽东理解地点头:“放心,我向你借的书肯定会归还的。” 萧劲光看着毛泽东,最终微笑着表示同意:“既然主席想看,那就借给您吧。” 毛泽东也不失风度地回应:“要得,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说完,他带着两本书满意地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