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狡童
二十年前,一款叫Napster的P2P音乐下载工具横空出世,把音乐行业惊出了一个踉跄,然后迅速集全行业之力,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这并没有改变历史进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唱片业每况愈下,直到2016年行业收入才止跌回升,但驱动力还是互联网(流媒体)。
新技术从不止步,只会步步为营,如今,以Suno为代表的AI音乐应用正在扮演类似Napster的角色,冲击旧秩序的同时被行业围剿。随着AI音乐流媒体的诞生,AI音乐已经进化出能颠覆行业生态的形态。
于是,我们又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接下来,音乐行业将进入一个按需自制的时代,新时代的特征将是以机器为中心。
AI音乐流媒体来了2024年,AI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继Suno刷屏之后,又有了AI音乐流媒体Melodio,而且,还是国货。
号称世界上第一个AI音乐流媒体平台的Melodio,基于昆仑万维自研的音乐大模型SkyMusic 2.0搭建,用户只需输入一些提示词,比如“长途驾驶时的活力音乐”或“早晨咖啡的柔和曲调”,Melodio就能立刻不间断地生成符合相应场合的音乐。
我们试用了一下Melodio的Demo版,尽管音乐生成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但总的说来已经相当接近实用级别。Melodio就像是一个不间断的电台,根据你输入的文字不断生成新的音乐,永不重复。
除了通过提示词定制音乐,用户在使用Melodio时,可以随时修改输入的提示词,实时改变音乐内容。此外,平台还支持保存和分享用户喜爱的音乐片段,使整个音乐体验更加互动和个性化。
AI音乐市场里的明星公司Suno,发布之初就曾在宣传片里展示过类似的音乐场景,用户在不同场景里使用AI按需生成音乐。比如说,当你在酒吧里有个约会,需要一些浪漫的爵士乐,在AI音乐终端上输入提示词,就会听到源源不断的AI爵士。
Suno也在流媒体化。一个月前,Suno推出了自己的APP,用户生成歌曲供其他用户播放,形成了一个“自产自销”的闭环。APP采用订阅制,分为10美元和30美元两档,付费越多拥有能生成歌曲的积分就越多。
显然,Suno正在努力为AI音乐培养最初的社群,而且,这个社群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万用户。尽管这个规模目前还不足以撼动传统音乐市场,但毫无疑问,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音乐市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音乐可以按需自制长久以来,音乐市场的供应链主要由唱片公司和创作者主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市场预期制作音乐,再由消费者根据喜好购买或点播。这种模式下,创作方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对称,消费者只能选择已有的作品,而非定制化的内容。
然而,像Melodio或Suno这样的AI音乐生成平台正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在这个场景中,AI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生成音乐,无论需求是个人娱乐(2C)、商业应用(2B)还是其他特定场景,AI都能按要求生成。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定义和控制音乐内容,区别只是在于你选用哪个AI工具,甚至你可以利用开源模型搭建自己的AI音乐助手,有人将这种模式称为“按需自制”。
当音乐可以按需自制,市场逻辑也就必然发生巨变。
首先,音乐行业现行的分工体系将会重构。
目前的音乐创作和制作需要创作者、录音师、混音师和、制作人和企划等不同工种的专业人士合作,“一个人就一支队伍”的情况始终只是个例。随着人工智能带来高度自动化,音乐创作变成一键生成,传统的专业化分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在新的市场体系下,人机协作变得更加重要,一些新的工种可能会出现,比如AI音乐编程师和情感算法设计师。
其次,音乐消费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
如果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实时生成并享受无限量的音乐,音乐不再是预先制作并分发给大众的静态产品,而是根据个人需求实时生成的动态体验。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既定的音乐作品,而是可以享受无尽的、个性化的音乐流。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和分发方式,还可能改变消费者对音乐的价值认知,甚至影响音乐的艺术形式。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听的歌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用AI工具生成的,音乐市场将会变得极度个性化,“共鸣”将不再重要。
当然,在音乐可以按需自制的情况下,现行的版权法律可能不再适用,而这也是目前AI音乐市场里最具争议的领域。
这些由AI生成的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版权?如果有,版权应归谁所有?是开发AI的公司,还是提供了提示词的用户?还是训练大模型所使用数据的提供者?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和制定新的法律框架。
历史的重演今年7月,美国唱片协会RIAA代表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和华纳音乐等唱片公司对Suno和Udio发起了诉讼,唱片公司认为这些AI音乐生成服务在训练大模型的过程中涉嫌大规模复制和利用未经许可的版权音频。
这就像是历史的重演。二十年前,唱片公司围攻过下载软件Napster,再往前推二十年,唱片公司还发起过抵制磁带的运动。结局大同小异,都没能改变新技术和新媒介发展的历史进程。
唱片公司有理由也有资格声张自己的权益,毕竟,我们又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而且,这一次的转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技术长久以来一直在影响音乐市场发展,但从未扮演过像AI这样能取代人类创作者的角色,以至于,有业内人士认为,如今的音乐产业正在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机器”为中心。
如果只把音乐视为一门生意,机器取代人类确实是可以预见的残酷现实。用诺埃尔·加拉格尔(Noel Gallagher)的话说,他丝毫不怀疑,只要有利可图,音乐公司以后会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创作者。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在定制音乐领域,AI会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跳出传统音乐产业的视角去看待AI,我们或许会发现,机器取代不了披头士,只是会改变产业格局,让现有的既得利益者感到难受。
一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更多创作者有机会突破传统音乐行业的壁垒,从新渠道中脱颖,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的AI技术,也会催生出一批新的创作群体。而且,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总会有办法超越技术本身。
毕竟,音乐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的原因不仅仅是商业,艺术家和受众之间的神圣契约——人性和真实性——始终有效,只是,在机器当道的情况下,未来的艺术家更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怎么样才能更像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