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后梁朱温 形象)
公元912年,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死了。
这朱温还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儿子杀死的,朱温一死,后梁的国力啊,各方面就快速衰弱,很快就失去了五代第一朝的风采。
那么这个时候,荆南的高季兴,他可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当年他是家奴,是下人,如果不是朱温提携他,保不齐他今天还在哪家大户的院子里养马喂猪呢。
这锦衣玉食,常源自蓬门荜户,那荆钗布裙,或出于华族之门。
历困苦了,方知甘甜之味,不稚嫩了,始觉沧桑之变。
高季兴时常安慰自己,这人生在世,英姿勃发,反娶平凡之妻,三子一女,未必享尽天伦之乐,家财万贯,终有飘零异乡之时。
而才高八斗,或许早岁即登仕途,学富五车,也可能终世沉沦下僚。是贫是富,是贵是贱,皆天数使然,非人力可强。
可是不管高季兴怎么安慰自己,他的人生中都绕不开朱温,而且永远也绕不开朱温对他的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朱温,就没有他今日的荆南。
但是很显然,高季兴并不是什么长情的人,他也不打算报答朱温的子孙后代,朱温一死,他立刻断绝了和后梁的关系往来,也不入朝拜见了,也不入贡赋税了,那真是说变脸来就翻脸。
我爱后梁,我忠诚朱温,可谁爱我,谁又能忠诚于我呢?
他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自己见朱温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一年前,也许是半年前,不过他记得朱温这几年来变化很大,甚至说简直是变了一个人,当年朱温也是雄浑豪迈,可高季兴见他时,只看到爬满了他全身的欲望。
高季兴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成为帝王的代价么?
他不知道,但是他竟然有点羡慕朱温。
(南平高季兴 形象)
脱离后梁,独立自我,这是高季兴的第一步,而完成了这个第一步之后,他的第二步就是积极对外扩张。
这高季兴啊,他占有的地方虽然不大,只有湖北江陵和公安一带,说白了就是他占据了一个荆州,可是这荆州啊,前后上下左右全是割据政权,都别说是四战之地了,简直是八战之地,高季兴明白,荆州虽然易守难攻,可是对外扩张是所有的割据军阀们都在走的道路,别人攻城陷地,那自己也不能闲着,所以高季兴立刻派兵攻打了前蜀王建所控制的归州和峡州。
归州,今天的湖北秭归,峡州,今天的湖北宜昌。
归州和峡州都是好地方,如果能拿下,高季兴的势力必然扩大,但是在这里,高季兴派出的军队,遇到了前蜀名将王宗寿。
这王宗寿吧,他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养子,是五代初期的名将,而且还是一员儒将,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就是说这哥们不仅打仗很有一套,他的文化素养也很高,知史知兵,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一个有文化的武将,和一个没有文化的武将,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读兵书,读史书,那就可以帮助一个武将掌握各种军事策略和战术,往深了再研究,则可以让武将理解到战争的规律和本质,而拥有这些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在战场上做出更加优秀的判断和决断,从而提高他的指挥能力。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如果不过度沉迷的话,这都是良性的爱好,而这些爱好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个人魅力或者消磨时光,它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耐心,锻炼一个人的专注力,打磨一个人的创造力,使得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思维和人格。
人和人终究是不一样的,不然也不会有普通将领和名将的区别了,普通和有名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呢?在于普通武将还在考虑往哪儿用兵的时候,名将通过一盘棋,已经可以得知战争的成败了。
而王宗寿,就属于是这样的将领。
不过很可惜,前蜀拥有这样的名将,但却不能进取天下,因为前蜀第二位皇帝王衍,也就是前蜀的末代皇帝,实在是昏庸无能,整天不干好事,王宗寿经常苦心劝谏,却始终是无济于事,因为王衍压根就不听他的。
后唐攻灭前蜀,前蜀各地官僚和武将大都投降,只有王宗寿不投降,后来他听说主公王衍已降,失声痛哭,肝胆俱裂,这才放弃了抵抗。
(无情乱世)
王衍投降之后,被后唐军从成都押着送往后唐,王宗寿还一路在后边尾随,他贿赂押送王衍的后唐士卒,换来和王衍见最后一面的机会,这王衍见到王宗寿之后是悲泗淋漓,凄怆流涕,十分痛苦的说,当年我要是能听你的话就好了。
当初不那样就好了,我可真后悔,如果当时这么做就好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此时的悲鸣,又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故事中,这高季兴攻打归州和峡州,就正对上当时还如日中天的王宗寿。
结果可想而知,高季兴的荆南军是大败而归。
打前蜀失败,高季兴又开始对襄州用兵,可是没成想,新败没成旧败,是又添新败,这回他又碰上了节度使孔勍。
史书上对于这个孔勍啊,介绍并不是很多,反正他当时是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正归他管辖,高季兴图他的襄州,他当然不干,积极出兵,给予了高季兴迎头痛击。
时间流转,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去,可就到了后梁灭亡,后唐建立。
这高季兴啊,他原本叫做高季昌,而后唐的开国皇帝,是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呢,他的父亲是李克用,祖父是李国昌,那么高季兴为了避李存勖祖父的讳,才把昌给改成了兴。
那么通过他避讳的这个行为,我们就可以得知,高季兴果断的抛弃了后梁,开始对后唐亲顺称臣。
而且,他不仅把名字给改了,为了表达忠心,他还打算到后唐朝贡,亲自拜见李存勖。
高季兴的这个想法,主要来自于他的谋士司空薰的建议。
其实,这个建议和想法,是很危险的。
首先,这高季兴的原始身份,是后梁的归属,甚至说高季兴本人就是后梁朱温的部下,总结来说他就是后梁旧臣,那他的这个立场就太敏感了。
(沙陀李氏)
李克用也好,李存勖也好,他们沙陀李氏和后梁是四十多年的恩怨情仇,那恨的都透透的了,你高季兴当年和后梁如此亲密,李存勖会不会找你算账?何况你现在占据荆州,遏控湖北,又手握重兵,你去一趟后唐容易,可是要回来,那就不一定容易了。
所以,高季兴的另外一位谋士梁震就劝他不能去。
梁震好一顿劝,没劝住,高季兴还是去了。
到了洛阳之后,高季兴果然后悔,因为他虽然是表忠心去了,可是李存勖很显然并不相信他有多少忠心,而是任命高季兴在朝廷里做中书令,很显然,李存勖要通过封赏官职的这种方式,把高季兴给扣在后唐。
真是悔不听梁震之言啊。
天下之中,三面环山,两条大河穿过,龙门观山色,马寺听钟声,金谷看春晴,洛阳还是那个洛阳,只是旧友已不在此,而新朋友,看来对自己并不友善。
好在,这个时候的后唐名将,也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之一的郭崇韬对李存勖提出了这么一个看法。
郭崇韬认为,后唐如今立国,咸使布闻天下,各地军阀虽然表面上归顺称臣,可也只是派人来送礼进贡,没见一个国主来,只有荆南的高季兴来了,高季兴既以诚心相献,我们又怎么能这样对他呢?
而且吧,这天下人都看着呢,把高季兴扣下,影响不好,而如果咱们客客气气的把高季兴送回去,就能体现出皇帝您的从容气度,必然能使天下归心。
李存勖当然不想要放高季兴回去,作为一名合格的乱世枭雄,李存勖重名节,可他更讲求实际,把高季兴放走,那就是纵虎归山,早晚是个隐患,现在直接把他软禁在洛阳,真是一了百了,既放心又省心。
可是,别人劝谏他不听,郭崇韬劝谏,李存勖不得不听。
作为后唐宰相,后唐名将,奇袭汴州,灭亡后梁的头号功臣,郭崇韬当时在李存勖心中的分量太重了,既然安时(郭崇韬的字)开口,那,那就放高季兴回去吧。
《旧五代史·高季兴传》:季兴来朝于洛阳,加兼中书令,时论多请留之,郭崇韬以方推信义于华夏,请放归藩,季兴促程而去。
您看这段记载,那非常的有意思,李存勖前脚让高季兴回去,高季兴就“促程而去”,就是说他着急忙慌,十分匆忙的就走了,可能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的那种。
回去的路上,高季兴还自我反省,说这一趟旅行啊,诞生了两个错误,我去洛阳见李存勖,这是一错,而李存勖放我回来,这是二错。
听起来高季兴还有点沾沾自喜,可是在洛阳的这些时日,惊心动魄,汗如雨下,也只有他高季兴,自己知道了。
不过既然能割据一方,那高季兴也真不是盖的,虽然这趟去洛阳,差点把自己给栽进去,但他自己自身难保的同时,还没忘记捅别人一刀,李存勖那时正要平定天下,在先打杨行密的南吴还是先打王建的前蜀之间犹豫不定,高季兴因为之前在王宗寿的手底下吃过亏,因此就建议李存勖先打前蜀。
在高季兴之前,荆南有投水的成汭,高季兴绝不要步他的后尘。
或是高季兴有心,或是高季兴无意,冥冥之中,这样的一个建议,竟然改变了后来无数人的,最终命运。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后梁纪一》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暨南大学,2008
杨光华.前蜀与荆南疆界辩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