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不想让李宗仁当副总统,想让孙科上,但凭投票数李宗仁比孙科高了143票,李宗仁当选,老蒋一点办法都没有。可见当时也不是真做到了他一个人说了算。 1948年春季,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面对着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决定召开“行宪国民大会”,这是一次旨在通过选举形式确定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要政治活动。 副总统的选举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竞争异常激烈。 一共有六位候选人踊跃参选,这不仅展示了国民党内部以及各地方势力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在众多候选人中,桂系的李宗仁以其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支持,成为了蒋介石以外最受瞩目的人物。 面对李宗仁的强劲势头,蒋介石并不坐视不管。为了阻挠李宗仁的当选,蒋介石邀请孙科参与副总统的竞选。 孙科不仅是孙中山的后裔,而且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蒋介石认为,凭借孙科的个人背景和其与孙中山的血缘关系,足以在选举中击败李宗仁,从而维持自己对国家政治格局的控制。 当孙科正式宣布参加副总统竞选之后,他的竞选活动立即展现出了强大的势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蒋介石的有力支持和幕后操控。 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所控制的各级党部,以及蒋介石亲自领导的黄埔系,开始动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手段,以确保孙科在选举中的胜利。 蒋介石及其支持者们利用党部组织、黄埔军校同学会以及其他党政军各机关作为操作平台,对国民大会的代表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威胁与利诱。他们承诺,对于那些投票支持孙科的代表,无论是需要金钱还是官职,都能得到满足。 相反,对于那些不愿合作或表态反对的人士,则明确表示其将来的政治前途将受到负面影响。 黄绍竑作为李宗仁竞选团队的策略大师,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竞选策划和执行方面。在竞选活动伊始,黄绍竑就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策略眼光。 他首先与另外两位候选人于右任和程潜,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战略联盟,即所谓的攻守同盟。这一策略旨在促成一个协议:无论谁在初选中得票最少,都将其所获的票数支持给得票较多的候选人。在李宗仁的最终当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1948年4月19日,国民大会副总统选举正式拉开帷幕。这场选举不仅是国民政府行宪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内政治力量斗争的一次直接对决。 在第一轮投票中,各方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桂系的李宗仁展现出了强大的竞选实力,以754票的成绩位居榜首,孙科紧随其后,获得了589票,程潜以522票位列第三,其余候选人票数更少。 首轮投票结果意味着竞争进入了更为激烈的阶段。 根据规定,李宗仁、孙科、程潜这三位候选人进入到了第二轮投票。 4月24日进行的第二轮投票结果显示,李宗仁以1163票的优势继续领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副总统选举中的领先地位。 孙科虽然得票有所增加,达到了945票,但仍未能超越李宗仁。 程潜以616票位列第三,虽然表现可圈可点,但与前两位的差距明显。 李宗仁的强势表现,展现了其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支持,而孙科在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下,虽然表现强劲,但最终仍未能超越李宗仁。 随着1948年国民大会副总统选举进入关键阶段,李宗仁的强势表现使得他的获胜几乎成为了众人预期的结果。 这种局面让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 为了阻止李宗仁当选,蒋介石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他指示身边的亲信陈立夫动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和手段。 陈立夫于是开始动员各种力量,不仅在政治上对李宗仁进行攻击,还通过散布传单等方式对李宗仁进行了公开的抹黑。 这些传单声称,如果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他将采取逼宫行动,迫使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出国。更有甚者,国民党的某中央刊物还断言,李宗仁若成功竞选,将会逼宫;若竞选失败,则会叛乱,并与其他势力合流,图谋不轨。 在李宗仁竞选的关键时刻,黄绍竑提出了一个大胆且非同寻常的策略,即“以退为进”。 黄绍竑特意拜访了白崇禧的公馆,邀请李宗仁共商大计。黄绍竑的建议是让李宗仁以“幕后压力太大”为由,宣布退出竞选。 紧接着,程潜也宣布放弃竞选,以此表达对不公平竞选环境的抗议。 孙科见到自己成了唯一的候选人,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获胜毫无意义,也只能宣布放弃竞选,这一连串的退出,最终导致了选举的暂时搁浅。 蒋介石未曾预见到对手会采取这样的策略,这使他处境尴尬并不得不亲自介入局面。 蒋介石不得不放下个人的尊严,亲自前往与李宗仁和程潜进行会谈。他恳请两位不要撤出竞选,强调了参选的重要性,并试图维护选举过程的完整性和竞争性。 在1948年4月29日,副总统的第四轮选举在紧张而严密的氛围中进行。 经过紧张的计票,最终结果揭晓:李宗仁以1438票胜出,而其对手孙科获得了1295票。 这样的结果,让李宗仁以极为微弱的票数差距战胜孙科,成功当选为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