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带团访问英国。王震访英之前,以为英国的劳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3-26 22:08:01

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带团访问英国。王震访英之前,以为英国的劳动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英国之行却彻底颠覆了他的这一印象。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社会福利体系。 王震在访问期间,对英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他惊讶地发现,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甚至每年都能负担得起出国度假旅游。 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访问了一位失业工人的家。 这位失业工人居住在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中,拥有餐厅、客厅,家里装饰着沙发、电视机,装饰柜中还珍藏着银器,房后是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小花园。 即便是失业状态,这位工人也能享受免税、免费医疗以及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 这一切,无疑对王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甚至感叹道:“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王震此番言论,不仅表达了他对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高度评价,更折射出中国当时对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深刻思考。 197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夕,王震的英国之行,无疑给他带来了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在1978年11月26日的夕阳下,王震踏上了返回北京的列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 他刚从一次意义深远的外访回来,这次旅行彻底颠覆了他对西方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既有认识。随着列车驶入北京站,王震知道,他所携带的不仅仅是行李,更有将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火种。 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西北组会场内,王震站在讲台上,声音铿锵有力。 他向在场的同志们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先后到过日本,今年又访问了英国,路过瑞士等国。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几乎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数倍之高。” 王震的话语中满是震撼和思考。他的视野跨越了东西,见证了时代的巨变。 王震深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局限,勇于吸取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我们可以在平等互惠、互通有无的政策下,搞补偿贸易、合资企业,” 他提出了具体的合作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对我国的大江大河进行疏浚,建设梯级开发水电站,开采有色金属、贵重稀有金属等矿产。” 这些提议,不仅体现了王震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也展现了他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 王震的发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反响。 会场内,不少同志被他的前瞻性思想所感染,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这个炮放得好!” 王震作为分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深知在这一历史关头,国防工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是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他坚信,创办特区是国家大事,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防工业作为集中了国家众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尖端技术的重要领域,支持特区建设,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国防工业也需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设立对外窗口,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震与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共同提出了一个富有前瞻性的大胆设想——在深圳特区开辟国防工业的对外窗口,开办军工企业对外贸易。 这不仅可以支持深圳特区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平台,实现了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的互利共赢。 1979年11月,为了将这一设想转化为现实,王震果断行动,派遣国防工办副主任王辉带领一支由各有关工业部副部长组成的强大团队,前往深圳进行实地调研、论证和选点。 经过半个多月紧张而系统的工作,王辉带队最终商定了在深圳设点的初步方案。 他们提出,通过在深圳特区开办军工企业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利用深圳特区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同时也能将国防工业的尖端技术和高质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国国防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0 阅读: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