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名将徐海东到大连疗养,两位医学专家为他检查,发现他的肺部已经大部分坏死,却奇迹般活到了现在。徐海东指着妻子说道,这都是她的功劳! 徐海东,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军,在庾家河的战斗中,负了重伤。 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左眼底,从颈后飞出,顿时血流如注。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奋力救治,但徐海东的伤势极其严重,喉咙被异物堵塞,生命垂危。 在这危急关头,18岁的周少兰勇敢地站了出来。她用自己的嘴,一口口吮出堵在徐海东喉咙里的血块和浓痰,让他的呼吸逐渐变得均匀。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救助,不仅展现了周少兰惊人的勇气和对同志的深厚感情,更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女性力量的一次伟大展现。 在那之后的四天四夜里,周少兰如同守护神一般,日夜不离徐海东的床前。 她用最简陋的医疗条件,细心照料着徐海东,用盐水清洗伤口,用碘酒消毒,再三地包扎。她的坚守和努力,成为了徐海东生命中的一道光。 当徐海东在昏迷中苏醒过来,他询问的第一句话是关于部队的出发。 这一问,不仅令周少兰泪流满面,更让所有听闻的人心生敬意。徐海东的这番话,无疑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和对战斗的执着。 而他随即开的玩笑,则透露出了他乐观的性格和对生命不屈的态度。 在康复的日子里,徐海东时而烦躁,时而发怒,这对于一名饱受战火洗礼、身负重伤的将军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波动。 但在周少兰面前,他总是能展现出温柔的一面,这份特殊的情感,逐渐在两人之间萌芽。 军政委吴焕先的一句玩笑话,不仅折射出了他对徐海东和周少兰之间情感的认可,更预示了两人关系的发展。在相互的照顾和陪伴中,徐海东和周少兰的关系日渐深厚,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1935年的10月,周少兰在陕北的永坪镇与她悉心照料了许多天的徐海东结为连理,并随夫姓改名为周东屏,这一新名字蕴含着“海东屏障”的深意。 这段缘分源于周少兰对徐海东的细心护理,而她的新名字则象征着她对丈夫的支持和保护,就如同一道屏障守护着家庭的平安与幸福。 作为一位经历无数战役的老将,徐海东的身体承受了极大的磨难。 肺结核和严重的胃病缠身,特别是1940年1月,在皖东指挥周家岗战斗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一连十几天的吐血和胸部的肿胀,让人看着都心痛。 在这生死攸关的关头,是他的妻子周东屏,以无尽的爱和不懈的努力,守护着这位英雄的生命。 1947年的秋天,中央决定将徐海东送往风景如画的大连海滨疗养,以期借助海风的清新和专业医疗的帮助,为他的身体康复增添一线生机。 在那里,两位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一位留美医学专家和一位苏联名医——对他进行了彻底的检查。 当他们通过X光和其他检查手段发现徐海东的肺部已大部分失去功能时,不禁感叹道:“真是奇迹!你是吃什么好药才活到今天的啊?” 面对专家的惊讶和好奇,徐海东轻轻地指向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周东屏,温柔地说:“问她好了。她让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能活到今天,都是我夫人的功劳。” 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照料,是周东屏对徐海东的深爱和不离不弃。 周东屏并非医学专家,但她对徐海东的照顾几乎达到了医学护理的专业水准。 从调整睡姿,到为他制作易于消化的食物,从轻柔地帮他翻身,到小心翼翼地清理他的伤口,周东屏用她全部的智慧和耐心,为徐海东构筑了一个生命的堡垒。 她的爱,既是温柔的慰藉,也是强大的治愈力量。 那段时间,徐海东虽身处病榻,但他的心始终与战友们同在。 周东屏的存在,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生活的希望,这份精神上的支持,无疑为他的康复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当毛泽东的电报送达,带来了“静心养病,天塌不管”的安慰时,徐海东更是深感责任和使命。而周东屏,这位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女性,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爱与坚持,不仅让徐海东从死神手中奇迹般地夺回了生命,更为他之后的战斗和生活注入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