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即将变天,欧洲三大芯企罕见集体发声,中国或将意外获利

半月来说社会 2024-11-14 04:15:50

2024年11月11日,美国大选的最后谜题揭晓:共和党顺利拿下了众议院的218个席位。这个数字虽不至于一锤定音,但足够让人明白,共和党已经在实质上掌控了美国的国会,完成了“一府两院”的权力布局。而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却悄悄掀起了另一场风暴。

11月11日,欧洲三大芯片巨头——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的CEO们罕见地联合发声,警告全球半导体行业即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他们一致指出,除了人工智能芯片之外,全球芯片市场整体低迷,尤其是在西方市场,几乎所有领域都处于疲软状态。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市场依然表现强劲,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推动下,成为欧洲芯片巨头们的一块“避风港”。但事情并未因此变得简单。

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三大CEO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全球芯片市场正朝着一个分裂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似乎不再追求传统的全球化合作,而是更加倾向于按“阵营”划分:在中国做生意,绝不让中国获得西方技术的“钥匙”。这一切,都源于美国日益强化的“去全球化”政策。

在特朗普的强势回归下,西方国家的芯片产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特朗普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一方面,他早已对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法案》表示不满,甚至威胁要用更高的关税替代这一政策,逼迫更多外国芯片厂商将生产线搬到美国本土。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政策很可能会让半导体厂商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高额关税的逼迫,另一边则是无法忽视的国内成本压力。而欧洲的芯片厂商,似乎也只能硬着头皮在这场“政策博弈”中扮演“被迫适应者”的角色。

对于欧洲半导体企业来说,未来四年的局面无疑更加严峻。首先,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芯片需求普遍低迷,尽管人工智能芯片“看起来”是个亮点,但其市场前景依旧不明朗。而中国市场的强势崛起,成为了唯一的例外。在这里,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带来了巨大的需求,而这又恰好为欧洲厂商带来了生机。

然而,西方政客们的政策却正在加速这一局面的恶化。“在中国为中国、在西方为西方”——这句话,仿佛成了未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隐形规则。欧洲的芯片厂商,不仅要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分裂,还要承受政治压力和投资困境。如果说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是一场大洗牌,那么欧洲厂商无疑是在等待一个“致命”的政策信号。

特朗普的回归,意味着美国不仅要“收复”被拜登时代拉拢走的半导体产业,还要通过关税和政策压迫欧洲厂商,以确保美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霸主地位。然而,这一切是否能如特朗普所愿?是否真能通过关税和“本土化”策略重塑全球供应链?这些问题,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如果全球半导体市场真的因为美国的政策而陷入深度割裂,那么中国将会迎来一个机会。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中国或许会意外受益,甚至加速推进国产芯片的研发进程。而这背后的逻辑十分简单:当西方的技术和市场逐步封闭,中国只需要在自主研发上加速发力,便能逐步摆脱外部压力,甚至超越部分领域的技术封锁。

那么,最终局势究竟如何?欧洲能否通过联合发声,向欧盟施加足够的压力,让他们认清形势,改变过于意识形态化的政策?或者,全球芯片产业的分裂将让美国、欧洲、中国三方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最终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由政治主导的全球产业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芯片产业的割裂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是全球科技格局重构的缩影。在这场“芯片冷战”中,技术、市场与政治的交织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产业问题。而在这种格局下,谁能拥有更多的技术自主权,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半导体行业的支持政策,许多本土企业如华为和中芯国际的研发进程加速,部分技术已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这无疑为未来全球半导体格局的重塑增添了更多变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