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病逝,给她送行的人群中,有一男子不停大声哭喊着四个字,特别引人注目,他是谁? 他叫贺麓成,原名毛岸成,他的母亲贺怡,是贺子珍的亲妹妹,父亲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 1934年,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在这一年的10月,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和他的妻子贺怡(贺子珍的妹妹),留在了赣南,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贺怡在赣南的山区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贺麓成。 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毛泽覃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留下了年幼的贺麓成和坚强的贺怡。 为了生存,贺怡不得不把贺麓成寄养在农民家中,自己则继续投身于革命。 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贺麓成从小就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他的童年是在井冈山下的一个村庄里度过的。 在那里,他听着红军战士们的故事长大,那些故事成为他心中最早的记忆。 1949年8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贺麓成被母亲接到了吉安,但这段团聚的时光极为短暂。 同年年底,贺怡为了寻找毛泽东的爱子小毛,带着贺麓成踏上了旅程。 命运再次对这个家庭无情地施加打击,一场车祸夺走了贺怡的生命,留下了贺麓成严重受伤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孤儿贺麓成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苦难为伴。 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贺子珍和贺敏学伸出了援手。在他们的关怀和教育下,贺麓成得以健康成长。尽管命运给予他如此多的考验,但贺麓成从未屈服。 在他们的照顾下,他不仅克服了身体上的伤痛,更是在精神上成为了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在1952年,贺麓成从上海中学以卓越的成绩毕业,并在同年成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电气化专业。 四年的大学生涯让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1956年大学毕业后,他不满足于现状,继续追求学术的深度,成功获得留学苏联研究生的机会。 在苏联,贺麓成专注于导弹技术等高端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他对导弹专业知识的钻研展现了他对航天领域的浓厚兴趣和坚定承诺。 随着我国航天研究机构的建立,贺麓成成为了这一新兴领域早期的研究成员之一。 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自主设计导弹的研发工作中,日以继夜地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制定的设计图纸多达数十份,翻译的技术资料近百万字,这些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贺麓成在研究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 1984年4月,贺子珍开始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情况时断时续,但她并没有太在意。 直到中旬,病情突然恶化,高烧不退,甚至出现了便血的症状。家人紧急将她送往上海华东医院,希望能够挽回这位亲人的生命。 住院期间,贺子珍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清醒。 她环视四周,看到了匆匆赶来守候的亲人们,心中涌上一丝温暖:“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关心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还想到了为外孙女儿准备些美味的食物。 家人们看到贺子珍的病情有所好转,一颗紧绷的心稍稍放松了一些,以为是她的坚强战胜了病魔。这只是回光返照,病情的暂时好转并不能掩盖生命之花凋零的事实。 4月18日晚上,贺子珍的病情突然再次加重,体温屡次升高,最终陷入了昏迷。 医生和护士紧急进行抢救,而李敏、孔令华等亲人则通宵守候在外间,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安和担忧。 生命如同脆弱的烛火,在风雨中摇曳,终将熄灭。 4月19日下午,贺子珍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结束了她75岁的人生旅程。 4月25日,一个庄重的时刻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内展开,那里举行了贺子珍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位杰出人物的离去,吸引了许多前来致敬的人们,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她生前贡献的深深敬意。 贺麓成站在送行人群中,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感激和不舍。 他的呼唤,带着深深的依恋和悲痛:“姨妈,姨妈。” 从贺子珍走进他的生命那一刻起,她就成为了他心灵的支柱。 在贺麓成年幼时,他的母亲就已离世,那是他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就在这样的低谷中,贺子珍以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的爱心,成为了他新的精神寄托,给予了他无尽的关怀和教导。 当天下午,按照遗愿及相关安排,贺子珍同志的遗体进行了火化。 中央政府特别调派了一架专机,将她的骨灰从上海运往北京,最终,贺子珍的骨灰被安置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当贺子珍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贺麓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心痛。 她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亲人的离世,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贺麓成的心中,贺子珍是不可替代的。她的身影虽然消失在了人世间,但她的精神和教诲将永远留在贺麓成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永恒的光芒,指引他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