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经的论述【#国医的精诚力量#】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

敏珈说健康 2024-04-03 16:09:36

中医对痛经的论述

【#国医的精诚力量#】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出现胃肠道反应,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月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痛经始载于《金匮要略》,汉时治以破血逐瘀之品;隋始强调“风冷”为主要致病因素,“血虚”为病理基础;唐代首倡内外同调;宋代以“气血失和”为病机要点,结合痛经发作时间辨证论治;明代辨证系统化;清代统一病名,重视从“肝郁”“肾虚”等脏腑辨证角度分析病因病机;近代中医学家在继承经典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除活血化瘀外,主张从“郁”切入,加强疏肝解郁类药物的运用。

 痛经在清代从“月经不调”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病名进行阐述。徐大椿在《女科指要·经候门》中专列“痛经”篇进行讨论,一统“月水来腹痛”“月经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前腹痛”“经后腹痛”“杀血心痛”等不同名称,统称“痛经”,自此被后世广泛运用至今。

【#全民疼痛疾病攻略#】

西医止痛药只是麻痹人的神经让人不知道痛,根本不是治疗痛经,这就是掩耳盗铃!光用止痛药只会加重痛经,长期用止痛药肯定会产生副作用,本质上是病上加病!

【#疼痛疾病中医怎么治#】

只有中医是解决患者痛经的病因,从而治愈痛经!

痛经的病机病因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运行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

痛经的主要证候

一、肾气亏损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二、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三、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四、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五、湿热蕴结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