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冬,兰州军区副司令张藩乘坐绿皮火车,前往郑州出差,过了送餐时间,副司令拿出几颗炒花生米,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充饥。突然,火车颠簸了一下,1颗花生米掉在了地上,副司令竟捡起来接着吃。 张藩将军,一个在战争年代中走出来的英雄,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在私底下,他却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极其朴素要求的人。 患有低血糖的他,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晕厥,随身总带着一个装有花生的小铁筒。 那个被称为“强化麦乳精”的小铁筒,是将军夫人精心为将军准备的,以确保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将军的健康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 一次前往郑州出差,张藩将军在绿皮火车的软卧包厢中长途旅行。旅途中,他严格遵守列车的送餐时间,绝不搞特殊化。 每当饭点未到或者过了送餐时间,而感到饿时,他就会打开那个小铁桶,慢慢地取出几粒花生米,细细地咀嚼。 在列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生颠簸,一粒花生米意外地从他手中滑落,弹到了地上。 将军连忙从卧铺上站起来,小心地移动脚步,生怕自己踩到了那颗花生米。 同行的戴荣生想要替将军捡起花生米,但助理知道,将军绝不会同意。 于是,提议去打开水,借此离开了包厢,给了将军一个人捡起花生米的空间。 张藩将军他先是站立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捡起那颗花生米,然后重新坐回铺位上,轻轻地揉搓、吹去花生的灰尘,最后将其放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嚼着。 1984年,这位革命老兵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兰州,回到了南京,开始了他平静而简朴的晚年生活。 在告别的时刻,张藩再次展现了他那一贯的节俭作风——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身处高位的将军,在离开时选择了将兰州军区配发的家具如数交出,仅带走了一套陪伴他多年的液化气灶具。 这套液化气灶具,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或许只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物件。 在张藩的心中,它却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与情感。那些年,在物资紧缺的日子里,这套灶具见证了他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或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张藩心中最为宝贵的回忆。 在将这套灶具带走的同时,张藩坚持按折价160元付了款,这一细节反映了他深入骨髓的节俭与实用主义精神。在很多人眼中,作为一位高级将领,张藩完全有条件将这些物品带走而不必付费。 退休后的张藩,将他那朴素无华的生活哲学继续延伸到了每一个细微之处。 他的家,没有过多的装饰,每一件家具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生活的简单与实在。 在他看来,家的温暖不是由奢华的物品构成,而是由家人的相聚和相伴构成。 张藩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注重节俭和实用。他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是革命家庭,不能铺张浪费,能吃饱饭,有衣穿就行了,可不能忘本啊!” 在张藩看来,革命家庭的后代,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即便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张藩依然选择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他的衣物,经常是补了又补,哪怕是一件已经磨损的衬衣、一双破旧的袜子,只要还能穿,就绝不会轻易丢弃。 1991年,华东地区经历了一场破坏性的水灾,接着在1994年,江苏省再次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大旱。这两场灾害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许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藩的举动,像一束温暖的光芒,照亮了灾区人民的心灵。 当得知灾害的消息后,张藩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决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民。 1991年的水灾中,他捐献了1000元;1994年的大旱中,他又捐出了几十件衣物。 对于已经退休、生活并不富裕的张藩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面对人民的疾苦,张藩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贡献,他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对人民深深的关怀与责任。 在晚年,张藩积极投身于写作,用笔杆子记录那些战火纷飞年代的历史。 他的文章,如《忆湘鄂赣苏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粟裕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革命先辈和同志们英勇事迹的传承。
英雄
时刻保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革命前辈。
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真英雄!必将流芳百世!
低调做人,更显大将风度,朴素节俭,实在难能可贵!
火车抖了一下?
谢谢你了!
英雄
真正的革命家
忠诚,正直,扑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
致敬!
向一心为民艰苦朴素的老前辈致敬!
可敬!
前辈风范
革命前辈,光荣传统,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