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追风者》的同时在回望一路走来的王一博 越来越觉得王一博对自己事业的脉络有清晰的认知,且建立在不丢失个人性格和初心之上。演什么方向的角色,传递什么样的角色性格,都在规划中。这也是你在看过他很多角色后,不但有余味,还能有回味的原因。而且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是极其难得的。我们拿最近的两部作品来分析。王一博维和防暴队
电视剧《追风者》里23岁进入央行的魏若来继续坚守革命理想;电影《维和防暴队》也上映在即,彼时饰演狙击手杨震的王一博,也刚好是23岁。两部作品,以一种难得的默契交相辉映,实现了荧屏阶段小结与银幕起点之间的奇妙联动。23岁,既是时空交叠下三个人所拥有的共同坐标,也是王一博为正式进入影坛这一动作打下的关键注脚。王一博的23岁,装帧在守望和平、薪火相传的故事里;专属于这个年纪的热血与激昂,也被定格在维和警察杨震的身上。
魏若来与杨震虽不相识,彼此之间却勾连出深刻的宿命感——
前者,生在民国时期,窥见金融领域的腐朽与黑暗,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他用一腔热血充当燃料,悄悄滋养着内心的星火,相信万千星火汇聚,终可燎原,终可将光明播撒于人间。
后者,随队前往联合国任务区执行任务,因心系难民而对和平盛世期待得尤为迫切,目睹人命逝去,连渴望救人的冲动都显得十分珍贵。
魏若来与杨震的生命历程在不同年代背景下悄悄产生交集,他们也都对硝烟散尽的世界抱有无限希望。魏若来曾殷切表示,“我希望国家不再有战乱”,却在残酷的现实中一次次黯然失神;而杨震,刚好感受到了魏若来一直向往的国泰民安,并在他的基础上,将和平安定的力量传递给需要的人。
王一博将《维和防暴队》作为起点,通过一部又一部大银幕作品回馈观众:《无名》里的叶先生,身在敌营却不忘心中大义;《长空之王》里的雷宇,用生理极限无限逼近苍穹;《热烈》里的陈烁,则通过实际行动写下一句话——苦厄难夺凌云志,不死终有出头日。
王一博当然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所以他尽力带我们在积极正向的河流里溯源,他始终迈着稳健的步子,不卑不亢地行进,或许是早已习惯,用每一个“千里之下,始于足下”的信念,去丈量成长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