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除夕,毛主席一个葱花饼刚吃一半,突然脸色大变,吩咐工作人员立刻把厨师叫来。毛主席严肃的问厨师:“这饼里放了什么?” 从195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临重大挑战。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决定以身作则,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包括日常饮食。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私人厨师程汝明的日常工作。 毛泽东的指示很明确:今后不再准备肉类菜肴。这对于程汝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虽然需要遵循指示,他内心深知保证毛泽东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程汝明是山东人,对葱的爱好与厨艺相结合,使他对制作葱花饼颇有心得。但毛泽东过去对葱并没有特别的喜好,这成了程汝明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障碍。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程汝明决定制作葱花饼,他选择了简单的配料:新鲜的大葱花、少许盐和五香粉。这道看似普通的小食,却在毛泽东的口中尝出了新奇的滋味。 当毛泽东品尝了这道葱花饼后,他被其简单而独特的味道所吸引,满意地连声称赞,并请求再来一个。从此,葱花饼成为了毛泽东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在1960年的除夕夜,北京的冬日寒风凛冽,中南海的一个小厨房里,毛泽东和他的厨师程汝明正展开一场严肃的对话。 外面虽然已是深夜,但室内的灯光柔和而温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紧张的氛围。 那天晚上,毛泽东在吃他最喜爱的葱花饼时突然停了下来。 他眉头紧皱,脸上的表情从惊讶转为严肃,他发现了饼中不该有的肉丁,吩咐工作人员立刻把厨师叫来。程汝明,这位经验丰富的厨师,看到主席的表情变化,心中顿时一沉。 “这饼里放了什么?”毛泽东的声音平静但充满权威,足以让任何人心生敬畏。 程汝明战战兢兢地回答:“放了...放了点肉丁。”虽然声音微弱,但每一个字都透着无限的歉意。 “说了不能搞特殊化,怎么还要加肉?是不是不听我的?”毛泽东的话语虽然严厉,但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 厨师忍不住带着哭腔解释道:“主席,不加不行啊,您的身体受不了啊!” 毛泽东的表情缓和了一些,但仍旧严肃。他了解程汝明的苦衷,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在这特殊的年代,他更想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全国人民一个榜样。“我在这里吃肉,群众在那里挨饿,我能吃得下吗?好多群众连饼都没得吃啊!”他的声音低沉,每个字都似乎在重申他的决心。 毛泽东眼圈也红了,情感显然已经被深深触动。“以后不许再做大饼了。”他的这句话不仅是对程汝明的指示,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再次强调了他对与人民同甘共苦原则的坚持。 即使在物资条件允许的年代,毛泽东的生活方式依然朴素简单。 每当除夕之夜,虽然是全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南海的厨房里却不见浓厚的年节气氛。 厨师程汝明回忆,即便是在年夜饭上,能算作佳肴的,只有罗汉大虾这一道菜,而这也仅在少数几次节日中出现过。更多的时候,即便是中午剩下的菜,到了晚上毛泽东也坚持再次将其端上餐桌,强调不浪费任何食物。 这种朴素不仅体现在饮食的选择上,更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由于毛泽东坚持其伙食费需从自己的工资中支付,这使得程汝明在准备每一餐时都必须精打细算,尽力在节约成本和保证食物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毛泽东特别喜爱的鱼头豆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道菜用的是鱼头而非整鱼,成本相对较低,但配以豆腐和简单的调料,却能做出既有营养又美味的佳肴。此外,毛泽东对厨师的要求也体现了其简朴的生活态度。 他不允许厨师为了追求口味而进行过多的食材采购,总是强调“简单健康就好”。 甚至在有些特别的日子里,毛泽东也会要求把节约下来的食材用于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支援边区或贫困地区的群众。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限于毛泽东个人,他还希望这种简朴朴素的生活方式能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中南海工作的员工,包括保安、服务人员等,都被鼓励在大食堂就餐,享受与普通职工相同的伙食标准。 毛泽东认为这样不仅能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对公平原则的一种坚持。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平等和朴素的价值观上的坚持,以及他对这些原则的认真实践,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使他成为了一个深受尊敬和敬爱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