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2日,周恩来被捕。这时,监狱进来一位高官,他让周恩来换上国军衣服,趁机逃走。然而就在要离开之际,突然冒出一个人,这人叫酆悌,他认识周恩来...... 1927年4月的一个暗淡清晨,上海的街道上弥漫着紧张与不安。 当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已经岌岌可危,周恩来,这位党的高级领导人,原本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的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指挥着战斗,不幸中了斯烈的圈套,误信可以和敌方“谈判”解决问题。 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获悉周恩来遭到不当拘留的消息后,立刻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必须迅速行动,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赵舒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前往第二师司令部,他的身份和在部队中的威望使他得以直接介入这一危机。 到达司令部后,他没有浪费任何时间,直接找到了斯烈——一位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 赵舒以其第二十六军党代表的身份,严厉地痛斥斯烈的行为。 赵舒的言辞激昂,充满了对大义的坚持和对旧情的感召,他要求斯烈立即释放周恩来,不给斯烈任何辩驳的余地。 这场对峙最终使斯烈哑口无言,深感内疚。 随后,赵舒和斯烈一同走出了小屋,赵舒的及时到来和果断行动确保了周恩来的安全,化解了这场危机。 周恩来在被释放后,虽然身处险境,但依然决定返回商务印书馆俱乐部。 就在周恩来准备回到总指挥部的途中,接到了消息:国民党军队已占领了大楼。 在昏暗的夜色中,周恩来匆匆穿过空荡的街道,冷风夹杂着远处的枪声和狗吠声,衬托出这座城市的紧张和不安。 他的步伐加快,目光在四周扫视,为了暂避风头,他寻找一艘可供渡江的小船。 当他找到一位船夫,仓促间交换了几句话,赶紧跳上小船,摆渡人开始划桨,船身轻轻摇晃,将他带向相对安全的浦东。 穿过黄浦江的寂静水面,只有船桨划水的声音打破沉默,仿佛与周围紧绷的氛围格格不入。他选择下船的地点是浦东的一处贫民区,那里住着一些城市的边缘人物,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同样艰难,却对周围的政治风云知之甚少。 这里的简陋棚户区,用再生材料拼凑的小屋搭建而成,狭窄的小巷子里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和压抑的贫困。 周恩来选择了一间偏僻的破旧小屋作为藏身之所,那里有一张破旧的竹床和一些随意堆放的家当。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希望能暂时避开国民党军队的搜捕。 他轻轻拉上门帘,隐匿在昏暗的室内,期望能在这里短暂休息。 清晨的第一缕光线还未照进棚户区,一支国民党第二十六军第七团的士兵就已开始在这一区域进行彻底的搜查。 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几名士兵推开了周恩来藏身的小屋门,他们的眼神警惕而又充满怀疑,房间内昏暗不清,只有一张竹床和一些破旧的生活用品。 士兵们进入时,周恩来蹲在角落,尽力将自己的身影隐藏。 当一名士兵用手电筒照亮角落,光束直射在周恩来的脸上,他的身份顿时暴露无疑。 在这一刻,他的心沉到了谷底,明白了逃避已不可能,命运的车轮已经滚到了他的脚下。 当周恩来被俘并被秘密关押在浦东的一个小监狱时,鲍靖中,一位内心始终倾向于进步思想的军官,他的内心深受触动,他认为不能让这位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领袖受到更多的苦难。 在鲍靖中的心中,救助周恩来不仅是出于对其人格的尊重,更是基于对中国未来和平与正义的渴望,他深知这一行动充满风险,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军事生涯,但他坚定地做出了决定。 在一个不眠之夜,他精心策划了救援计划。 他首先不动声色地安排看押周恩来的士兵转移阵地,借口进行例行换岗,这一策略巧妙地避开了可能的注意和怀疑。 在确保安全之后,鲍靖中悄悄进入了周恩来的囚室,向他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及计划。 周恩来虽然初时对这突如其来的帮助表示怀疑,但很快从鲍靖中真诚的表达中感受到了对方的诚意。 鲍靖中随后命令自己的部下悄无声息地带来了一套国民党军的标准军服,让周恩来换上,以便伪装成普通士兵,这样他们就能够不引起注意地离开这个被严密看守的地方。 在准备逃离的紧要关头,周恩来、鲍靖中匆忙整理着可能泄露身份的物品。 周恩来换上了军装,尽量把自己伪装成普通的士兵模样,他们正检查出逃路线时,酆悌的突然出现,令整个局势紧张到了极点。 鲍靖中立刻感觉到压力山大,他深知如果酆悌有任何怀疑,整个计划都可能瞬间崩溃。 见到酆悌,鲍靖中的脸色一变,不安显然写在了他的脸上。 酆悌察觉到了某种异常,但他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装作若无其事地询问团部最近的行动进展。 鲍靖中一边回答,一边警觉地观察酆悌的表情和动作。尽管内心忐忑,他还是努力保持镇定,不让自己的担忧表露出来。 对话间,酆悌似乎并没有进一步追问,而是在确认了情况后匆匆离开了,这让鲍靖中稍稍松了一口气,认为危险暂时解除了。 在绕行了许多迂回的小径后,他们终于接近了火车站。周恩来在鲍靖中的帮助下,成功地混进了人群中,与前来乘车的普通民众没有两样。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了车站的最后一个检查点,最终达到了安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