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聊起运动的方式让我想起以前念高中的时候,每天课间操都要被迫去操场打太极的那种滋味,完全不理解自己干嘛在被迫劳动。虽然我们长大了,可以在运动方式和场所有所选择,但心里的校服还没脱下,锻炼身体变成上了重量和难度的广播体操。
我今晚看了好些各种专家对于某个动作训练成效的争论,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动作模式的收获注定是不一样的。
起主导因素的不是动作内容本身,而是看练习者的个性底色(我觉得说是体质其实更准确)和动作模式的契合。 有些动作它再有效率,也不能让一些人健康舒适地达到预期的成长,这种东西不是用科研数据就能解释清楚的,精神肉体上都需要十分投入才能有半分的切身体会,但是很少会有人会为自己,为别人做这么精细的活儿。于是就批判动作,批判体式,甚至批判某种运动本身,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干脆就不干了,坚信运动是通往某种捷径的。 我花了很多时间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烦躁,觉得运动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挑战”,就是不可预料,运动的过程中也是在练习放下对于“已知”的执念,培养谦卑的品性和放手实践的胆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