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之“宿根”论【#过敏体质更容易得哮喘吗#】哮喘本是一词两代指两个症状,现代

敏珈说健康 2024-05-07 11:16:10

哮喘之“宿根”论

【#过敏体质更容易得哮喘吗# 】

哮喘本是一词两代指两个症状,现代学院派中医将哮喘一分为二归入了“哮病”、“喘证”的范畴。

【#世界哮喘日#】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挛急所致的反复发作的气喘痰鸣疾患,以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缓解期如常人为主要临证表现,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根本与其“宿根”未除密切相关。

【#国医的精诚力量#】

哮喘在古代称喘鸣,喘喝之称,后世纪医家又将哮喘一分为二,明代虞遗传《医学正传》中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鸣,认为呼吸急促,张口抬肩未喘症,而喘气出入,喉间有声为哮症,哮喘必兼喘,而喘症不必兼喘。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二《哮喘》

对哮喘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开始了,直至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首创哮喘病名,其弟子戴思恭在《秘传证治要诀• 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其后明代虞抟称之为“病根”,张介宾谓之“夙根”,名称不同,其义则一,皆指哮喘反复发作的病根。

1 痰为哮喘宿根

受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哮病专主于痰”思想的影响,历代医家多认为宿痰伏肺为哮喘宿根。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云:“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认为宿痰伏肺为哮喘宿根所在,遇七情、饮食、外感而诱发。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云:“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认为伏痰、肺气壅塞和感受外邪三者相合导致哮喘急性发作,“宿痰留饮,潜伏肺窍”为哮喘病机关键的理论已臻成熟。

“宿痰伏肺”之所以被历代医家认为是哮喘的宿根,推其缘由,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1)哮喘发作时表现为痰饮阻肺,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痰从寒化则为冷哮,痰从热化则为热哮,服用宣肺平喘、祛痰化饮的药物能够缓解或控制哮喘症状;

(2)多数患者在发作停止前先有黏稠痰涎涌上,频频咳嗽,咯出大量痰涎后始觉轻松,气息渐定,渐趋缓解;

(3)有些患者在缓解期出现痰浊内阻的临证表现,如呼吸时喉间有声,轻度咳嗽,甚则咳痰等症状。

华夏生生医学(中医)认为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的病机产物,责之于肺不能散布津液、脾不能运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复加外感、环境、体质、饮食、情志、劳累、年龄等因素,影响津液的运行,以致津液凝聚,伏藏于肺。肺脏清虚,清透为顺,壅阻为逆,受不得内、外邪的干扰,一旦邪气侵袭,必然导致肺失宣降而出现咳痰、气喘、咳嗽等症状。因此,宿痰伏肺成为哮喘发病潜在的病理因素,痰盛与正虚胶结难解,形成虚实夹杂的状态,以致哮喘病情错综复杂、病势缠绵、病程冗长,难收速效,甚至顽固难解。

2 瘀血为哮喘宿根

瘀血为哮喘宿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描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指出血瘀可致哮喘。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恶露不快散,败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令喘急”,认为血凝可致喘。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明确提出“肝为血海,血瘀则脉搏,木病则气上,故为喘息”的观点。

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亦明确提出瘀血在胁下而引起喘证:“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咳逆。盖肝脉贯膈上注肺,血积于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此可见,瘀血可致喘。

3 痰瘀为哮喘宿根

痰瘀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体内因脏腑、阴阳、气血等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机产物,“百病皆生于痰”,“瘀血为百病之母胎”,又可导致多种疾病。华夏生生医学(中医)认为,肺主气而司呼吸,心主血而贯血脉,肺朝百脉,肺主制节;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不仅会导致津凝生痰,同时气郁痰滞又会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

痰瘀相关理论基于津血同源理论,津液与血,异名同类,津血留滞即为痰、瘀,痰瘀一体,痰瘀同源,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其痰瘀同病、互为因果的理论思想,可能是后世医家认为痰瘀为哮喘宿根的理论渊源。

4 脏虚为哮喘宿根

历代中医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发现,哮喘的反复发作与患者体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对津液的运化失常有关。哮喘缓解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肺、脾、肾三脏虚损及运化失司。

哮喘病程缠绵,必致肺气虚衰,不能布散津液;子病及母,脾运不健,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生血不足,转输水精不利;脾虚及肾,肾髓亏少,生化乏源。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具有温煦、鼓动心阳的作用,若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肾阳虚无力温养心之阳气,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必将影响血运,最终导致络脉瘀阻。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肾不纳气则呼吸困难,动则喘甚。

此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液积聚,化而为痰;或脾虚血失统摄,血溢脉外则成瘀;或因痰浊形成,壅塞脉道,影响血流,形成痰瘀。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不仅使津液运行出现障碍,凝聚为痰,痰在体内又随肺脾肾功能的好转与减退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临证上出现反复和轻重不同的发作,更可在生血、运血环节上出现异常,导致血液虚少,血行不利,涩滞成瘀,瘀阻为患,加重哮喘的病情,致使其难以根治。

华夏生生医学(中医)对于哮喘能够治愈只要对证施治便可,但是现代医学对哮喘只能采取对抗激素手段无法治愈,只能加重病情,长期使用激素只能脏腑的功能失常,越容易引发哮喘本质就是恶性循环。现代医学无力解释哮喘病因病机,就把哮喘甩锅过敏,无法治愈就用激素对抗,这样态度和作风永远无法治愈疾病,只是资本的永动收割机!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