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中将谭甫仁夫妇,在家里被残忍杀害,然而,凶手被抓后,竟然说出如此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5-08 22:26:25

1970年,开国中将谭甫仁夫妇,在家里被残忍杀害,然而,凶手被抓后,竟然说出如此不要脸的杀人理由,他说了什么? 1970年12月17日,天未亮,昆明军区大院内的宁静被一连串急促的枪声打破,32号楼内,谭甫仁将军及其夫人王里岩惨遭枪杀,这一事件不仅震动了整个国家,更在政治高层中掀起了波澜。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军区的值班官兵第一时间报告了情况,军区领导蔡顺礼、刘春山等人急忙赶到现场。 房间内,谭甫仁和王里岩已身负重伤,血迹斑斑的墙壁和地板见证了这一刻的惨烈。 周兴等领导同志在现场进行了初步了解,随后立即指示将伤者紧急送往昆明军区总医院。 医院的医务人员迅速组织了抢救,鲁教授也从北京急速飞来参与救治,但最终,由于伤势过于严重,谭甫仁夫妇被确认死亡。 案件的侦破工作随即展开,专案组由军区和地方公安部门组成,他们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勘察,同时对可能的嫌疑人进行了排查。 在案发后的侦查中,多条线索纷至沓来,却又逐一被排除,令案件陷入了僵局。 就在所有人都感到无从下手时,一个意外的证人——一个名叫马苏红的小孩,提供了关键的线索。 马苏红回忆,案发那天清晨他被一声巨响惊醒,当他打开灯,一个中年男子站在屋内,这人身材偏胖,面庞不陌生,却叫不出名字,此人询问陈汉中科长的住址后,便急忙离开,马苏红虽然感到困惑,但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与此同时,在案发现场的专案组也在对谭将军家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细致的勘查,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逐渐明朗,但真相仍旧朦胧一片,警方初步排除了随机作案的可能性,转而关注内部人员的动机和机会。 不久后,马苏红在偶然的谈话中提到了王自正的名字——一名已经被隔离审查的前保卫部秘书。 这条线索被专案组高度重视,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王自正拥有多项作案条件:熟悉院区的布局,曾负责保卫工作,且有接触枪支的机会。 但专案办公室主任景儒林则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王自正不可能在被监禁的状态下作案。 马苏红的坚定指认,加上保姆关于同一时间有可疑人物出现的证言,最终促使专案组带领马苏红前往王自正被关押的西坝俘管所进行现场辨认。 尽管安排了严密的辨认计划,但由于一系列失误,马苏红与王自正意外直面,王自正的惊恐反应加深了他作案的嫌疑。 但他们没有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对王进行控制,而是决定先行收集证据以确认他的罪行。 为了防止任何可能的暴力反抗,陈汉中提出一个谨慎的方案:等待王自正进入睡眠状态后,再叫醒他进行指纹和鞋印的采集,这样可以在他意识不那么清晰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抗的可能性。 于是,12月30日深夜,谢新锷副部长携带保卫部何凤毓科长、李伯志副科长以及公安部的技术人员一同前往西坝,他们的计划是在一个控制的环境下,尽可能平静和安全地从王自正那里获取必要的证据。 到达时,专案组成员按计划行事,试图保持一定的正常性以稳定他的情绪,他们告诉王自正有事需要他到食堂一趟,实则是为了在更安全的地点进行指纹和鞋印的收集。 然而,王自正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似乎有所预感,他缓缓地穿着鞋,一面打量着周围环境,一面寻找机会。 突然间,王自正从被褥中抽出一把隐匿已久的手枪,瞬间改变了房间内的气氛。 一阵枪声响起,陈汉中与李伯志猝不及防,一发子弹击中了李伯志的手,另一发穿过了陈汉中的大衣,幸运的是,这些伤害并不致命。 王自正抓住混乱之机,夺门而出,向监狱的南墙狂奔,最终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 那么王自正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杀害谭甫仁夫妇呢? 原来,被隔离审查后的王自正整日生活在持续的恐惧中,他深知自己的罪行严重,即将要面临死刑或终身监禁,在这种压力和恐惧的推动下,王自正的思想转向了极端。 他的日记中充满了阶级仇恨和报复的念头,他认为,既然自己的命运已注定不幸,不如在死前拉几个人垫背,以此发泄自己心中的恨,他甚至列出了要杀害的目标名单,包括几位军区的高级领导。 王自正计划的每一步都显示了他深陷绝望的心理状态:从搞到枪支到选择攻击的对象,他的逻辑是,如果要死,不应默默无闻,而应造成轰动,以此证明自己在这个纷乱世界中的存在感,这种扭曲的英雄梦,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0 阅读: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