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一天,青年干事为红军筹粮反被土司抓走,萧华同志前去谈判。对方:留下他,我卖给你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1935年,红军建立的“少共国际师”在长征过程中穿越湘西苗岭,面对苗族地区的复杂民族关系,萧华的作用凸显了其政治智慧和对民族政策的坚定执行力。 行军至苗岭时,部队中一个营的指挥官因极度缺粮,提议进入苗寨强行征粮。 然而,萧华及时介入,坚决阻止了这一计划,他召集所有官兵,再次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性,强调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必须尊重和保护当地民众的生活和财产,他的指示非常明确,即使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也要维护好民族间的和谐与尊重。 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红军战士们在苗寨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帮助活动,如挑水、扫地,严格地保护村民的房屋、财产和农具。 在不得已使用苗族民众粮食和柴火的情况下,萧华指示部队留下相应的银元,有时甚至挂在屋梁上,以示红军的诚意和正直。 这些举措逐渐改变了苗族对红军的看法,他们开始感受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差异,陆续回到了家园。 萧华和政治部的同志们趁此机会,挨家挨户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很快得到了苗族民众的支持,许多苗族青年甚至响应号召,加入了红军。 同样的民族政策还体现在对藏区上层的策略中。 藏族土司受国民党影响,对红军持敌对态度,红军筹粮小分队时常遭受藏族骑兵的偷袭,造成严重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萧华没有选择报复,而是耐心向士兵们解释,要区分藏族同胞和国民党反动派,力争通过说服和团结来获得支持。 一次,周书良负责带领一个小分队前往当地的藏族土司处筹集粮食,希望能够得到土司的支持和帮助,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周书良意外被土司扣留。 得知这一消息后,萧华立即组织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处理这一危机,萧华深知,虽然人质策略是土司常用的手段,但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周书良的生命安全无保障,还可能加剧红军与藏族的矛盾,因此,他决定亲自前往土司那里进行谈判。 在与土司的谈判中,萧华向土司阐释了红军的宗旨和对各民族平等的态度,强调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根本区别,并诚恳表达了对周书良安全的关切。 谈判过程异常艰苦和复杂,土司坚持以周书良作为人质作为条件,才愿意提供粮食,否则便威胁要与红军开战。 面对这一局面,萧华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必须权衡周书良的个人安全和红军整体的生存需求。 最终,萧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同意暂时让周书良留作人质,以换取足够的粮食确保红军能够继续前行,他向周书良解释了决定的必要性,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歉意,并承诺红军将尽一切努力确保他的安全。 周书良虽然面临未知的风险,但从萧华的话中感受到了责任与牺牲的重量,他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并接受了萧华的决定。 萧华紧握着周书良的手,深情地感谢他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心里充满了对这位年轻人命运的沉痛感慨。 这一艰难的选择,虽带来了痛苦,但却有效缓和了红军与藏族上层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了潜在的冲突,也为红军在随后的长征中争取到了至关重要的生存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