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南郊的昂昂溪遗址距今5000年以上。这里男女地位平等,居民以渔猎为主。出土的石器以压制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是石镞,它是原始先民用来射杀飞鹰和野兽的武器;磨制石器较少,主要有石锛,出土了六件梯形石锛,这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从未发现。骨器较多,这是昂昂昂溪文化的一大特点,根据形状和用途可分为枪头和鱼镖两类。
从族属上看,应为秽貊族先世的遗存。类似的遗址或遗物点,广布嫩江平原各地,以嫩江沿岸最为密集。
吉林市西团山文化,其年代为西周初至秦汉之际。分布范围很广,南至辉发河,北越拉林河,西抵伊通河,东到张广才岭,遗址以吉长地区分布比较密集。陶器为清一色的手制素面夹砂陶,晚期个别器物有慢轮修整痕迹,并制出陶缸、舟形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的石器,有斧、锛、凿、刀、锄、铲及磨盘,还有武器类的石质矛、镞等。遗址中,青铜器发现的不多,有斧、刀、矛、剑等,其中弧背曲刃刀、长方銎扇面刃斧和曲刃青铜予最富有地方特征。这里的居民已能制造出造型精美、制作难度很大的心状镂孔铜饰。经济生活中农业已占据主导地位,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猪,还兼营渔猎,能够制造麻布等织物。当时居民的房址多分布在山坡上,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关于西团山文化的族属,普遍认为是秽貊族系的遗存。
貊是一种动物,似黑熊。貊族因以貊为图腾而得名;有史书又称貉族,貉是狗獾。貊人在商代及周之前分布于中原各国的北部,春秋时代,随着华夏势力的发展,一部分貊人融入华夏族,一部分貊人则逐渐退向东北的南部,与濊人逐渐靠近。
濊族因辉发河而得名。据相关资料介绍,如今的辉发河全长368千米,是松花江上游河段的最大支流,也是吉林省南部的区域性大河。它发源于吉辽交界处的龙岗山脉北麓,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方流,干流自北向南流经梅河口市、辉南县、桦甸市,最终在松花湖的上游注入松花江。辉发河有三条源头,分别是梅河、柳河、统河,通常以柳河为正源,这三条河流在辉南县境内交汇后叫做辉发河。濊人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嫩流城。文献记载,这一带很早就存在着属于濊人的槀离国和濊族国。
从考古发现看,3000年前这一地区广泛存在着的白金堡文化,属于夫余先世的文化遗存。这一时期,东北南部的貊人和濊人都与中原政权建立起朝贡关系,周代貊人的贡物是鹿,濊人的贡物为“前儿”。前儿,古人描述为“鲵鱼,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近人据以定为海龙海豹之类,可能为沿海濊人所贡。
1、从很早的时代起,濊人就兴起走向东南方的民族迁徙浪潮,广泛分布于第二松花江、图门江、绥芬河流域,一直到朝鲜半岛的日本海沿岸。战国至西汉年间,濊人的一次大迁移促成了濊与貊的大融合,并先后形成了东夫余、卒本夫余(高句丽)、南夫余(百济)等部落联盟或民族实体。
夫余是濊貊族的一支,始祖东明,原是北夷索离部族人,主要活动于松嫩平原。公元前2世纪,夫余建立奴隶制国家,占据东北中部地区,辖区包括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中心在吉林省四平一带。汉初,夫余出兵降服挹娄,又威服高句丽。夫余为汉的属国,长期属玄菟郡管理。
高句丽,也称高丽、句丽、高夷,肇兴于浑江、富而江流域,其前身高夷即居于此。战国晚期,高夷归属燕国辽东郡。高句丽是貊族系的一个支系,高句丽的王族则出自濊貊族系的另一支一一夫余,高句丽始祖是朱蒙,其父为夫余王,母为夫余王侍婢。朱蒙有智谋,善骑射,遭嫉恨,被迫南逃,来到沸流谷卒本川称王,即卒本夫余,公元前37年,高句丽始祖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
朱蒙立国后,出兵驱走北部的肃慎人,又溯浑江而上,征服了沸流部,自居桂娄部。公元前28年,又向东征服北沃沮,据其地建城邑,使高句丽政权初兴规模。其后世称朱蒙为始祖东明圣王,高句丽的历史从此开端。朱蒙死后子类利继位,是为琉璃王。公元前3年将都城从纥升骨城(辽宁省恒仁县五女山城)迀到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县古城)并筑丸都城为卫城。公元14年,琉璃王西灭粱貊,又夺占玄菟郡所属的高句丽县。自此,以集安为中心,向周边开疆拓土达600年。
高句丽建国前由西汉玄菟郡管辖,是西汉境内的一个民族。朱蒙政权建立后,汉朝封其为高句丽王。王莽篡位后,降高句丽王为高句丽候。新朝灭,32年,高句丽遣使朝贡,东汉光武帝刘秀恢复其王号。47年,高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到乐浪内属。111年,高句丽王室遣使朝贡,求属玄菟。在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前,高句丽一直受玄菟郡管辖。
2、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周王封召公于燕,召公奭让其子旨到燕主持国政,都城在蓟(今北京西南)。战国时,燕北部到大凌河。燕北是东胡居地,东胡是极擅骑射的游牧民族,对北方沿边各地人口、财产、牲畜的掠夺,成为其奴隶、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为了解除东胡对燕的威胁,燕派大将秦开到东胡做人质,他长期在东胡,熟悉东胡游牧作战的特点,后逃回燕国,正值燕昭王统治之时。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在位期间,改革政治,广揽人才,是燕国最強盛时期。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令秦开领兵攻打东胡,使东胡向后撤退1000余里,燕的势力也因此扩展至今天的赤峰和朝阳。
公元前280年,燕又向东征伐朝鲜侯国,一直攻至今鸭绿江畔,朝鲜王退至鸭绿江以东。朝鲜侯管辖的部分区域纳入燕的统治范围。之后燕军在旋师之际趁势灭掉占据辽河以北地区的貊人建立的貊国。燕的势力在东北南部得到很大发展,控制了辽西直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燕对东北南部的统治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其强化统治的主要措施,是设郡置官以加强行政管理,修筑长城以加强军事防御。燕在东北设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
右北平郡:设在平刚(今河北省平泉),管辖辽宁南、河北北部;
辽西郡:设在阳乐(今辽宁省义县);
辽东郡:设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3、箕子原是商贵族,曾任商王朝的太师,商末,谏纣王但纣王无道,“箕子被发而狂”。武王克商后,封箕子于大凌河流域,把箕子管辖的地区称为箕国。西周末年,箕族大规模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古朝鲜之地,与貊人的一支(良夷)结合,建立了箕氏朝鲜,也称朝鲜侯国。
朝鲜侯国长期保持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始终把周天子看做是宗主。箕子在位时,12年朝见周王一次,表示臣属。战国时,朝鲜侯见周衰,燕自称为天下最高统治者,朝鲜侯也自称朝鲜王,欲灭燕拥周。箕族人居古朝鲜之地后,带去了中原的先进文明,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使当地文化风俗有了很大改变。箕氏朝鲜传四十余世,战国时代一度十分强大,越过满番汗(今鸭绿江下游)欲向西发展。燕将秦开率军东进,与箕氏朝鲜划定以满番汗为界,箕氏朝鲜从此衰落,至汉初为燕人卫满的卫氏朝鲜所取代。主要指今朝鲜平安北道清川江下游西岸地区。
《三国志· 魏书 · 东夷传 · 韩传》 裴松之注:“ 《魏略》 曰: 昔箕子之后为朝鲜侯……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
公元前226年,燕太子丹指使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暴怒,派秦军大举攻燕,燕王喜被迫迁都至辽东郡。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辽东郡,燕王喜被俘,燕灭,东北三郡纳入大秦版图。
秦末,爆发农民起义,陈胜派部将韩广北征燕国故地,韩广自立为燕王,统辖辽东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辽东郡为两部分:燕国和辽东国,封臧荼为燕王,都于蓟(今北京西南),改封韩广为辽东王,都于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两年后人分管辽东郡,韩广不肯听命,臧荼借机杀韩子而控制整个东北地区。
西汉建立后,臧荼归附西汉,被封为燕王。公元前202年10月,臧荼与匈奴勾结起兵反汉,汉高祖刘邦带兵平定叛乱。刘邦封卢绾为燕王,统辖东北地区。公元前195年,卢绾与匈奴贵族勾结,起兵反汉,刘邦派樊哙、周勃前去平叛。卢绾率万人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一年后病死匈奴。卢氏在匈奴生活了三代,后归附西汉。西汉封刘邦之子刘建为燕王,统辖东北地区。
楚汉相争的大动乱中,卫满纠集燕太子丹“散乱辽间”的旧部千余人,梳朝鲜半岛居民发型、穿朝鲜半岛居民服饰东奔到箕氏朝鲜,被四十一世朝鲜王箕准拜为博士,并给予百里封地,命守西边。当时,燕、赵、齐等北方民众为避战乱,纷纷逃往朝鲜半岛,卫满招诱安抚,部众日多。
公元前194年,卫满诈称汉兵来攻,请求回都宿卫,箕准中计,卫满率部回都城,灭了箕氏朝鲜,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附近),这就是历史上的卫氏朝鲜。西汉承认卫满称王,卫满表示“保塞为外臣”。
到卫满孙右渠时,右渠违约,“拥阏不通”,阻止真番辰国上书见天子,且汉使涉何欲见右渠吃了闭门羹,卫氏不臣之心已彰。涉何斩杀了卫氏朝鲜派出的送行官吏,并归报汉武帝,武帝拜涉何为辽东都尉,卫氏朝鲜不满,借机发兵攻汉。
公元前109年秋,汉武帝派水、陆两军进攻卫氏朝鲜,两军皆败,便由军事进攻改为和平招抚。因两军主帅在战和问题上发生冲突,武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到朝鲜,统一指挥战争,水陆两军并力急攻卫氏朝鲜。这时卫氏朝鲜发生内讧,公元前108年,卫氏朝鲜国王右渠被杀死。至此卫氏朝鲜灭亡。从此朝鲜半岛北部在很长时期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并打通了通往朝鲜半岛和倭国的商路。
秦汉时期,居于今吉林省东南部、朝鲜半岛北部的濊貊人臣服于卫氏朝鲜,公元前128年归附汉朝,西汉决定在他们的居地设苍海郡(今吉林省珲春)。乐浪、玄菟、真番、临屯郡是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后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