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韩两国关系却如同网络流行语所说的“相爱相杀”,充满了复杂性和微妙之处。
韩国教授金南道曾在韩国电视节目中直言:“全世界只有韩国瞧不起中国,但实际上,中国从未把韩国放在眼里。”
这句话或许有些尖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韩关系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现实情况存在巨大差异。
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市场,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颇具争议的政策,一方面韩国大力发展“卖春经济”,鼓励女性从事性服务行业以赚取外汇。
另一方面韩国工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他们的血汗和泪水,成为了“汉江奇迹”的另一面。
这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为韩国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
但有些人觉得太自信了,对邻国中国产生了不必要的优越感,甚至有点瞧不起,在韩国的电视剧、综艺和各种媒体中,常常能感觉到一种自豪感。
例如一些韩剧中常常出现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负面描述,将中国人描绘成贫困、落后甚至愚昧的形象,这种带有偏见的文化输出,无疑加深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然而许多韩国人似乎对中国的崛起速度反应迟钝,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难以接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的事实。
金南道教授的经历,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例证,2007年他因为工作原因首次踏足中国,亲眼见证了这里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去了杭州的阿里巴巴,那次的体验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他在对比中发现,我国在电商、高铁、移动支付等领域不仅甩开了韩国,还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当金南道教授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韩国,并试图让韩国社会重新认识中国时,却遭到了冷遇,不少韩国人不同意他的看法,有些人还指责他过于偏袒中国。
韩国社会中流行的“三明治理论”,也体现了这种认知困境,“三明治理论”认为,韩国处于日本和中国之间,一方面需要追赶日本,另一方面要防止被中国超越。
金南道教授强调,中国追求的发展不是只针对韩国,而是面向全球的竞争,中国早已将视野放眼全球,并没有将韩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这种观点对许多韩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也揭示了“三明治理论”中存在的狭隘视角和对中国的误解,而这种寻求认同的过程却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一方面韩国积极弘扬自身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却又在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中,与中国产生了诸多纠葛。
例如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为“江陵端午祭”,将“燃灯节”申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举动在中国引起了强烈不满,也被视为韩国试图“抢夺”中国传统文化的证据。
此外韩国官方宣称韩国是一个拥有四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并将神话人物檀君奉为开国君主,这种缺乏历史依据的叙事,也暴露出韩国在文化认同上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韩国在文化领域的“猖狂”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焦虑和不安全感,为了弥补历史上的“屈辱感”,一些韩国人试图否定中国文化的影响,并试图创造出一种纯粹的“韩国文化”。
这种做法不符合历史惯例而且在国际上很难被接受,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中韩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这种竞争并非源于刻意的对抗,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韩国的几个主要行业,比如半导体、造船和娱乐产业,最近都在面临中国强劲的竞争。
中国企业靠成本低技术强,逐渐抢走了韩国企业的生意,这让韩国企业不得不降价来保住市场,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
在文娱产业领域中国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对韩国的“韩流”文化输出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韩流文化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在中国市场的热度已经明显下降,这些现实的经济压力,让一些韩国的学界和产业界人士开始重新思考中韩关系。
他们开始明白只靠过去的老本行,很难在国际竞争的大潮中保持领先,金南道教授的观点虽然在韩国社会并未引起广泛共鸣,但却点明了中韩关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韩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
这种偏差源于历史因素、文化差异以及经济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韩国需要打破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发展并非以韩国为目标,也未将韩国视为主要对手,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理性对话和客观认知,是构建健康稳定中韩关系的关键,只有摒弃偏见正视现实,才能为中韩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今日头条 - 菲常视野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