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李虚己:北宋初期名臣,生卒年不详,留存于世仅诗8首文4篇

渺远的云 2024-12-16 14:43:56

李虚己作为北宋初期的显宦名臣,不仅政声有闻,而且也颇擅诗名,但却长久尘封于历史的

书册之中,湮没无闻。如果对之无视或忽略,则难窥宋初文学之全貌。

李虚己之文学创作

李虚己不仅有吏能之才,而且精于诗律。《宋史》本传谓其“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有《雅正集》十卷。

李虚己的《雅正集》已佚,其诗文留存于今者,仅有诗8首,文 4 篇。 李虚己现存八首诗,或咏物,如《建茶呈使君学士》; 或次韵,如《次韵和内翰杨大年见寄》《次韵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 或寄送,如《寄化城寺》《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 或题咏,如《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在这些诗歌中,可以一窥李虚己的醇儒之思与文学审美情趣。

李虚己以儒家之学为其主导思想,这点主要体现在其《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和《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两首诗中。前者表现出对礼义乡闾的赞美,对为学士子好文修身、建立功业的勉励;后者则是表达对牧郡官吏应为循吏的期待。在第一首为胡氏华林书院的题诗中,他首先赞扬闾里之风以厚重为尚: “里闾师重厚,门阀诫轻扬”,次则描绘书院、闾里止武好文之象: “友朋敦布素,童稚味膏粱。铸剑归农器,休牛见服箱”,再以端简之心性勉之: “斋心常拱极,端简立秋霜”(《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之一) 。

在第二首题诗中,言此乡因礼义文章之秀传之千里,得到朝廷之表彰: “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文章卷里蟾枝秀。礼义乡中棣萼开”,再以栋梁之材相期许: “记得浮云深处景,岩深应长 栋梁材”(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之二) 。

第三首题诗,诗人则说自己因赴任“南粤”特此转道义门之乡,既见到朝廷新赐之表,也见到乡里清雅之风: “药石好携灵运句,素筠留得蔡邕书”,赞扬书院多文学俊士: “见说下帷多俊士,共瞻司马慕相如”(《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之三) 。

李虚己对义门书院的题咏,重在赞美其乡里书院的礼义端简风尚,此处环境堆云积雪、绿池寒竹,但却有如润玉香兰般的友朋俊士,虽生在山谷之中,依然散发着光辉与芬芳。“铸剑归农器,休牛见服箱”是乡里安乐之景,“绿池寒竹绕书斋,鼓箧横经任往廻”则是书院静雅之象。在此景象之中,书院士子修身问学,以期建立功名事业。这是诗人对书院俊士的谆谆勉励。

在《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诗中,诗人既愿何蒙诗赋有成: “海潮赋就藏书府,竞渡诗成在郡楼”,又祝其政声载之史册: “国史待修循吏传,政声早晚达凝旒”。李虚己不仅以“循吏”自期,也以此期许他人。在此两篇诗作之中,都体现出李虚己儒家思想之一斑。

一方面,他以栋梁材、润玉香兰勉励书院学子,另一方面,又以“循吏政声”期许出牧官员。表现出积极入世、欲有所为的仕进心态。李虚己在表达其积极有为的一面之时,也在诗中表现出清静淡泊的心性。如他咏建茶之诗:“试将梁苑雪,煎勳建溪云。清味通宵在,余香隔坐闻”(《建茶呈使君学士》) ,用雪水煎煮如石乳、琼英、云朵般的建溪之茶,清香之味持久绵长,使人仿佛如闻建茶之清香、如见熏染茶香之气的品茶之人。

他次韵唱和杨大年之作,以碧海、芝兰、苍苔、修竹为诗中物象,显出淡雅静谧之景,再谓其梦中得庄生安期之点化而具缥缈空幻、自然脱俗之风: “闲从庄蝶亲凫舄,曾得安期九转丹”(《次韵和内翰杨大年见寄》) 。在和汝南秀才游寺之作中,也以长松、烟树、苔藓、幽鸟、芳草、深院、老僧等意象描画寺院之景,突显其幽静的环境(《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 。在寄化城寺之作中,以石楼、钟磬、秋藓、暮云等意象为诗,描绘化城寺远离世俗人群的清静景象(《寄化城寺》) 。

这些诗作,体现了李虚己清净明洁的心性追求。诗人喜爱这些清幽静谧的美景和典雅清新的生活,但他并不就此归隐山林远离尘世。净土寺虽然幽静闲适,诗人却说: “衰会赏诗多狎客,我无歧路近神仙”(《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 ; 化城寺远离尘世纷扰,但他却云: “欲去未能还结念,展图时诵北山文”( 《寄化城寺》) 。

山林清幽之景只是李虚己用以警惕自身不要为功名利禄所累、洗涤自身心性的媒介而已。这与北宋中后期文人观照山水林泉静谧之景时的心态是迥然不同的,这也正是北宋初期文人积极用世精神之反映。李虚己的诗歌,无论是咏物,还是与人唱酬,都呈现出鲜明的清简典雅之风。他的诗虽然被方回称为酷肖“昆体”,但实际上他的诗有昆体之典雅,却无昆体之堆砌与富丽。李虚己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雪、云、山月、碧海、芝兰、苍苔、 修竹、长松、幽鸟、烟树、暮云、秋霜等,这些意象清淡素雅,没有昆体的富贵华丽,其诗境呈现出清简之气。

李虚己的诗虽然亦如宋初九僧多写山林之景,但却没有九僧诗的窘迫与蹇涩,而是在清淡简朴之外,又显出士大夫的端重典雅。李虚己之文,现可见者,多是残篇,唯有《真宗御集序》一篇比较完整。这篇序文详细记叙了真宗“游意艺圃,积思书林”,与众位大臣讲论经史、吟咏歌诗之盛美。

李虚己在文中追溯了自帝尧、周文王至本朝太祖、太宗之文: 帝尧、文王“道心渊粹”、“圣学精微”,“写为训谟”,而非有意于文; 唐太宗、唐玄宗“成集并垂”,但却“理愧于辞,驳亡以议”,唯有到本朝太祖、太宗,“赞述孔颜,道统复续”,大臣“缉熙光明”,编辑皇文,成其卷数。然后再详述真宗文治武功,增讲员,御廷阁,“左右图籍,镕经铸辞,录字琼章”,于是“龙阁有赞,圣文有颂,元龟有序,泰山有铭,庇民有述,修河有碑”,属辞摛藻,金声玉振而集大成。

李虚己此篇序文,大力颂扬宋真宗“体尧蹈舜”“戛切韶濩”之邃学雅咏,表彰了真宗葳蕤葱蒨的制治风貌。其文叙述简明,文字典雅,有台阁之庄雅,却无令人厌倦的繁复溢美之浮调,正如其诗歌一样,表现出典雅清简的风格特征。

李虚己之生平行迹

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瓯) 人。其生卒年,均无明确记载。《宋史》本传不言其生年,于其卒年,也甚为模糊,只云李虚己“迁尚书工部侍郎,徙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又云: “虚己分司而归,年六十九。”据清人厉鹗《宋诗纪事》所言,李虚己是太平兴国二年 ( 977) 的进士。

杨倩描主编的《宋代人物辞典》则言李虚己知池州是在“天圣中”。据此大略可以推知,李虚己一生历经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朝,其卒年大略在天圣四年( 1026) 前后。李虚己的家世,在其长辈之中,仅可知其五世祖及其父之名。

由《宋史》本传记载可知,其五世祖名盈,于唐末时期跟随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 王潮(字信臣) 南下闽地( 今福建地区) ,于是其家族始居于建安(今福建建瓯) 。其父名寅,曾出仕南唐,官至诸司使。南唐国灭,李寅入宋,宋太祖授之殿前承旨,辞谢不拜。后李寅举进士,出为衢州司理参军,又因母老求致仕,得著作郎。李盈行迹无考,而李寅则有“清节”之名,从其入宋辞官不拜、后又因亲老弃官之行可知其名实相副。李寅有子三人,李虚己是其次子。其长子不知其名,李寅入宋留滞京师之时,其母在江南,于是遣其长子“归养”。其季子名虚舟。

李虚舟入仕,曾为余干县令,后因“坐法”免官,“不复言仕”。李虚己是否有子,史无记载,但有一女,嫁与北宋名臣晏殊。据《宋史》记载,李虚舟有两子,一名宽,为尚书金部郎中; 一名定,为司农少卿,有能吏之声誉。李虚己进士及第之后,历仕地方与中央。他在地方为官,做过沈丘(今河南沈丘) 县尉、城固(今陕西城固) 县令、遂州知州、洪州知州、知河中府、知池州、洪州通判、提举淮南茶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淮南转运副使。在朝廷皇帝身边,他历任大理评事、殿中丞、尚书屯田员外郎、侍御史、兵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给事中,终尚书工部侍郎。其一生仕宦,虽未及执政宰阁之位,但也可谓通达平顺。

李虚己荣亲事生,学问纯正。他受到宋太宗御赐书印,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 其后皇帝恩封群臣母妻,又请封其祖母,“世以为荣”; 本在朝廷为官,为便亲,则请通判洪州,双辇迎侍其祖母与父; 因父亲乐其洪州山水,乃筑第宇以居之; 其母“浮翳泊睛”,则舐睛二年,使其复明。李虚己不以个人仕途显达为念,而以荣亲事生为意,确可谓之“纯孝”之士。李虚己学问深厚,曾为龙图阁待制,参与宋真宗的讲筵: “真宗首置侍读侍讲学士,常令邢昺说经,夜直祕阁。又置龙图阁待制,令参预讲筵,如戚纶、陈彭年、杜镐、查道、李虚己是也”。

宋真宗喜欢谈经,于是冯元荐举查道、李虚己、李行简三人日俾陪侍,便裘顶帽,横经并坐,尽笑而论,被真宗称为“得朋”。宋真宗还将李虚己之政说赐予大臣: “(天禧元年) 九月丁己,以御製思政论正说赐辅臣、近臣,从龙制李虚己之讲也。”李虚己之学问笃行,于此可见。

李虚己不仅“学古入官”,有学问孝行,而且通晓政事,有能吏之声。李虚己在太宗朝就获得了“良二千石”之循吏美誉。太宗励精政事,自书“布惠爱民,奉法除奸”于纸,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时李虚己在遂州之任,朝廷遣使者察川峡官吏,“而州多不治”,唯李虚己、薛颜、邵晔、查道数人“以能任职称”。时以治闻被选者二十余人,而李虚己与其首列。

太宗赞扬其“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并赐五品服,又赐其钱五十万缗。可见李虚己在遂州职任之上的吏能干才。从现有史料中已无法确知李虚己惠爱遂州之民的具体举措,但从太宗奖谕之词,可知其公勤洁己、惠爱临民,这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蜀地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李虚己在宋真宗朝,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他在任洪州通判、侍御史、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淮南路转运使、兵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等职时,循良恭谨,奉法除奸,真宗称赞他“儒雅循谨”,绰有能名,特迁右谏议大夫。在池州之时,李虚己也获得了惠民之声。李贤《明一统志》言: “李虚己知池州大有政声”。李虚己在池州的政声,现可知者,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一条: “知池州李虚己言: 州县春初豫支钱和买紬绢,民或不欲者,彊之则为扰。乃诏三司谕州县毋得抑配,非土产者罢之。”

李虚己敢为百姓上言,废除扰民之政,不仅为池州之民谋利,也为天下百姓减轻负担,获其恩惠。经历了唐末五代社会凋敝、吏风沦丧,新建的赵宋王朝百废待举,宋太宗更是励精图治,欲立政务新貌。李虚己为学醇雅,事亲孝敬,奉君忠正,为人循良清白,为政劳绩惠民,既有学问根底,又有吏能之才,可谓有体有用。他勤勉吏职,奉法理郡,惠爱临民,有古循吏之风,得到宋太宗 “良二千石”之奖谕,确可为新王朝吏治之典范。太宗诏言其“欲布新规”,这正是宋太宗、李虚己为政临民之意图所在,也正体现出宋初朝廷君臣上下积极建设新王朝的向上有为姿态。

李虚己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李虚己在宋初文坛上,以工诗而闻名。《宋史》本传云: “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曰: 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遂精于格律。”此段文字,真切地说明了李虚己之诗前后变化之不同。早年诗词虽工,却失之音韵不协,“不好听”,后从约之言悟得诗歌声律之门径,从而其诗为之一变,使曾致尧“骇然而叹”,谓其已得诗之精要。正是如此,李虚己之诗得到“精于格律”之评。从李虚己现存八首诗作观之,皆为律诗,可见其所擅长者在焉。李虚己曾“少从江南先达学作诗”。此所谓“江南先达”,应包括宋初一些从江南入宋的南方籍文人。

据史料可知,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 人杨亿、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 人曾致尧对李虚己之诗歌创作深有影响。杨亿是宋初西昆体诗风的代表人物,李虚己现存的《建茶呈使君学士》《次韵和内翰杨大年见寄》之诗,被方回称为“昆体”之作,可见杨亿诗风对其影响所在。曾致尧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的祖父,著述丰富,长于诗文。他对李虚己诗歌的批评,使李虚己受益良多,创作风貌为之一变。李虚己还将自己的为诗之法传之后学。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言其诗法一脉所传云: “以其法授晏元献,元献以授二宋,自是遂不传。”陆游言李虚己将自己所悟的诗法传给了晏殊,晏殊再将此传给了宋庠、宋祁兄弟,此后其脉乃绝。晏殊、宋祁都是宋代文名甚著之文学大家,他们秉承了李虚己之诗法,故而取得文学上成就与荣名,从而也彰显了李虚己文学上之贡献与成就。

陆游所言二宋之后,李虚己诗法“遂不传”,实则不然。元代方回则别具只眼,他看到了李虚己对江西诗派创作的深远影响: “予谓此数语诗家大机括也。工而哑不如不必工而响。潘邠老以句中眼为响字,吕居仁又有字字响句句响之说”,潘邠老、吕居仁皆为江西诗人,其所主张皆可谓是李虚己诗法之具体化。方回并由此而提出了诗家为诗之关键,正在于音韵之响亮,并认为: “学者当先去其哑可也,亦在乎抑扬顿挫之间,以意为脈,以格为骨,以字为眼,则尽之。”这可谓是李虚己诗法之流风余韵。

结语

虽然虚己现存作品已尠,却可窥其文学之一斑。李虚己虽受宋初西昆诗风之影响,却能有所变化,自树新风,于昆体浓郁的台阁气中蕴含清新简洁之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