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导弹老化成废铁?美军陷技术泥潭,中国一次发射震动太平洋!

是百科密码 2025-01-06 11:30:3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9月,俄罗斯最新型洲际导弹“萨尔马特”在发射井内爆炸,几个月前,美国“民兵-3”导弹试射被迫引爆,英国“三叉戟-2”直接掉进海里。

全球核大国洲际导弹频频出状况,失败次数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我国东风系列导弹却逆风划出耀眼轨迹,精准落入太平洋预定目标区域。失败与成功的鲜明对比,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当美军老化的“民兵-3”摇摇欲坠,“哨兵”导弹研发陷入超支泥潭时,我国洲际导弹能突破重围,傲视全球吗?

美军的洲际导弹困境

相比于俄罗斯的困境,美国导弹的困境更加深刻!

2023年11月,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在加州范登堡基地的一次试射中,因为发射异常被紧急引爆。

而这已经是“民兵-3”在半个多世纪里,实施的第319次发射,其中失败的次数已经达15次之多。

作为美国战略武器的顶梁柱,民兵-3好像已经变成了美国军工体系的“拖油瓶”。

让美国更加头疼的是下一代洲际导弹“哨兵”项目,正面临严重的成本超支和技术瓶颈,美军的洲际弹道导弹体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民兵-3”导弹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明星产品,20世纪70年代刚一亮相时,绝对是全球军备竞赛的佼佼者。

民兵-3采用的是固体燃料,设计简单、维护方便,发射的时间特别短,各种优点十分突出。

隔几十年时间过去,这种导弹逐渐暴露出无法掩盖的老化问题。

几乎所有民兵-3导弹的零部件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老化,而且不少组件已经停产。

美国空军每年都不得不花费高昂的维护费用,才能让这些“老爷车”多跑几年。

而这些年频频出现的试射失败更是让民兵-3导弹的尴尬显露无疑,如果失败率继续升高,那么这款导弹也同废铁无异了!

而且长时间的寄存也让民兵-3有了极高的安全隐患。

位于西安的中国国家固体火箭推进重点实验室所开展的研究揭示:洲际导弹的固体燃料在最初填充时处于高压状态,但若燃料长时间保持在这样的环境下,物理特性就会发生变化。

燃料的延展能力会逐渐丧失,并且开始出现脆性,增加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民兵-3”的固体燃料中铝粉和高氯酸铵的组合已经接近极限,随时可能在发射过程中断裂。

为了维持导弹的正常发射,美国军方不得不在试射前对燃料状态进行反复检查,可这样的做法显然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许多成本,而且效率又低的可以,根本就不是长久之计!

可现在美军面临的现状又十分尴尬,上一代导弹已经垂垂老矣,许多已经到了不能使用的边缘,可被美国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哨兵”洲际导弹的进展却非常缓慢。

2010年美国就已经启动了“哨兵”项目,计划采购660枚新型导弹,其中400枚用于实际部署。

可这一计划却一路跌跌撞撞,研发成本从958亿美元飙升至1600亿美元,单位成本更是从2020年的1.18亿美元涨到2.13亿美元。

即便预算超支已经触发了美国的“纳恩-迈克柯迪法案”,但被逼的走投无路的美军依然只能咬牙推进,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

从技术角度看,“哨兵”导弹的设计确实可圈可点,发动机壳体材料使用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减轻重量,提高了燃料效率和突防能力。

可问题是美国的导弹发射基础设施已经严重老旧,不管是翻新还是重建发射系统,都会大幅度增加成本。

可如果按照以往的想法用旧马拉新车显然也不现实,无奈之下的美军只能在发射井和其他基础设施上大量的投入巨额资金,所以“哨兵”导弹的测试时间一再推迟。

从最初计划的2023年首飞推迟到2024年,预计到2029年才能交付部队,至于能不能按期交付连美国自己心里都没底。

中国洲际导弹的弯道超车

就在美国为老旧导弹疲于奔命的同时,我国的洲际导弹技术却在悄然崛起。2024年9月,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携载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在成功精准命中目标后,西方世界一片哗然,原来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大杀器,更何况按照我们的性格,公布一代的同时一定会保留一代,如此看来,中国的导弹技术早已领先世界多年!

与美国依赖老旧导弹不同,我国洲际导弹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更新节奏。从东风-5到东风-31AG再到东风-41,每一次型号的亮相都意味着技术的突破。

东风-31AG就已经凭借超快的速度和钱学森弹道,让现有的防空火力无法拦截了。那一直十分低调的东风-41又是什么样的恐怖存在呢?

根据官方资料东风-41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坚力量,采用了信息化发射平台和单车集成化设计,具备更强的打击精度和多弹头能力。

所以对比下来美国的“民兵-3”,在机动性和精确性上根本就不够看。虽然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的标准,“民兵-3”的发射准备快,但它的导弹发射井是固定的,生存能力已经远远不及东风系列导弹。

我国导弹则充分考虑到了现代战场的复杂性,不仅能够实现随到随走,还在制导技术上实现了全面升级。

此次试射的导弹能将弹头精确打入太平洋目标区域,背后就是我国在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进步。

而且我们在导弹材料方面也进行了相关创新,全世界都知道固体燃料会在高压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演老化。

前面提到的民兵-3导弹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但我国通过不断优化燃料配方和推进系统,大幅延缓了燃料的老化速度。

同时我们还坚持固体燃料与液体燃料并存的发展策略,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在导弹的稳定可靠性与运载能力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还为后续技术革新预留了充分的改进余地。

为什么核大国总是挂科?

洲际导弹是核武器的核心运载工具,性能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威慑力。

可近年来核大国们的洲际导弹试射却频频“翻车”。美俄英甚至以精密制造闻名的法国,都难逃失败的阴影。

为什么曾经笑傲江湖的四大善人频频试射失败呢?

俄罗斯RS-28“萨尔马特”曾经被称为“毁灭世界的导弹”,它的设计目标是突破任何现有和未来的反导系统。

可2024年发射时导弹居然在发射井内爆炸,直接炸出了一个巨坑,好在导弹没有装载弹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外媒分析,事故原因可能是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也可能是液体燃料腐蚀了导弹结构,可无论哪种原因都让俄罗斯的导弹陷入了有些尴尬的境地。

液体燃料确实是技术的“双刃剑”。它推力强、载荷大,在储存和操作中风险却极高。

一旦注入燃料,发射前的每分每秒都可能出现问题。

如果未按计划发射燃料也需要立即抽出,否则会对导弹的金属结构造成腐蚀。这些复杂的操作程序,让液体燃料导弹的失败风险远高于固体燃料导弹。

英国的“三叉戟-2”潜射导弹从1994年服役至今,总共进行了12次发射,其中两次失败。

问题是最近一次失败就是在2024年初,导弹第一节推进器未能正常点火,重达58吨的导弹直接掉进了海里。

让登上潜艇观摩的英国高层十分挂不住,如此高的失败概率让英国的导弹很难具备实战能力。

核大国们“挂科”的背后是技术老化、研发滞后与维护成本高昂的现实。

洲际导弹的研发和维护,更是一项极为复杂且烧钱的工程。

任何一点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试射失败,特别是这些洲际导弹很多都已经服役了几十年,每一次试射都像是在“老寿星”身上拆东补西,既耗时耗力又风险重重。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同西方相比的优势不是一般的大!不光技术先进而且具备十分完备的保管和处理流程,这也是我国导弹试射成功率领先全球的原因之一。

结尾

洲际导弹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马拉松长跑,各家的导弹都代表着各自战略打击能力的最高水平。

但是三人之中就必定要分左中右,谁能在技术上走得更远、成本上控制得更好、威慑力上更可靠,谁才能在未来的国际核战略博弈中占据主动。

美军的导弹老化问题暴露出军工体系的弊端,而我国则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证明了坚持自主研发的正确性。

从东风-31AG到东风-41,再到本次全射程试射的成功,我国的洲际导弹不仅代表了领先的科技实力,也象征了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信息来源:

技术派|各核大国争相研发新洲际导弹,大国长剑发展情况如何(上) 澎湃新闻 2024-10-02

大选日当晚,美军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 观察者网 2024-11-07

超支80%也得认:五角大楼继续推进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 观察者网 2024-07-09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