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群体的新陈代谢逐渐放缓,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也相应下降。
在这一阶段,午睡作为一种补充睡眠的方式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正确的午睡不仅有助于缓解疲劳、恢复体力,还能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但如果午睡的方式不当,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就好像前段时间急诊过来的一位65岁的患者刘大爷,患者在午休时突然感到胸痛加剧,随后出现意识丧失,被紧急送往医院,抵达急诊时,刘大爷已陷入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呼吸微弱。
医生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治措施,包括心电监护和硝酸甘油0.25g静脉输入,同时召集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专家进行紧急会诊。
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后判断刘大爷的情况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考虑到患者病情的危重性,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关键检查,但转运风险极高,因此暂时无法执行。
此时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刘大爷出现了室性心动过速,医生迅速进行电复率,使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不幸的是,不到十分钟后患者再次出现室颤,医生立即进行除颤处理,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尽管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的心电图最终还是呈现直线,半小时后心跳及呼吸仍未恢复,最终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家属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难以接受,患者家属一遍遍重复着那天中午吃完午饭后,刘大爷像往常一样开始午睡,大概两个小时左右他被胸口的憋胀感疼醒,说是胸骨后面感觉持续性的闷疼,整个后背都开始疼的不行,紧接着家人就拨打120急救电话了。他们实在无法理解平时看似健康的刘大爷为何会突然离世,家中也无相关疾病史。
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和询问,推测刘大爷的猝死可能与他的慢性病史(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这些疾病长期损害心脑血管健康。医生还指出,刘大爷这种饭后立即睡,一睡就是一下午的不良午睡习惯可能也对他的猝死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午睡不当真会导致猝死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午睡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猝死的发生。
研究发现,尽管我们入睡后身体看似进入休眠状态,但大脑实则依然保持活跃,此时脑内的信息储存与废物代谢转化等关键过程正在高效进行。
良好的午睡习惯能够有效提升记忆力,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还能减少身体器官及皮肤的消耗,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与新陈代谢,进而保障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
而猝死的发生往往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主要的病因。
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心包疾病、心肌炎、心瓣膜病、脂肪心以及心传导系统疾病等,都可能成为导致猝死的内在因素。
这些疾病可能引发心肌缺氧、心力衰竭、传导阻滞等严重后果,进而在心脏负担加重或受到某种诱因刺激时,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那午睡与猝死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名词,又怎么会连接在一起呢?其实他们之间微妙的关联更多的是在于午睡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直接关系。
早在二十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者就对午睡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在午睡期间,人体的心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会出现与清醒状态不同的波动,这些波动可能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因素,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更可能因此面临健康风险,甚至成为潜在的“杀手”。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于午睡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和关注。我国的科研团队也曾从一个大型数据库中筛选出35万名无高血压和中风病史的人,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没有午休习惯的人相比,经常午休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具体来说,他们患高血压的几率上升了百分之十二,而患脑卒中的风险更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四。
而在美国一项关于小睡益处的相关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每周至少小睡三次,且每次小睡时长为半小时的人群,其死于心脏病的几率相较于那些没有小睡习惯的人,竟然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七,这一发现为午睡在维护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通过这些这些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午睡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适量的午睡时间对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过长或过短的睡眠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那如何才能睡得“恰到好处”呢?
二、医生提醒:中老年人,午睡要牢记“三不要”不要一、趴着睡
多项研究已明确揭示了睡眠质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之间的紧密联系。
当我们的睡眠质量不佳,比如频繁惊醒来或打呼噜,这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控能力下降,进而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关注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对于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
生活中,许多人在午睡时选择头压手上趴着睡的姿势。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会压迫劲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氧的症状,如乏力和头晕等;还会对眼球、视网膜和眼角膜造成压迫,短期内可能导致视线模糊和眼压升高,长期则可能引发视力受损和眼部疾病。
这种姿势还会挤压胃部、呼吸道和肺部,影响其正常功能;长时间压迫面部、手部和腿部的神经,会导致血流不畅,出现神经麻痹的症状,甚至可能导致面部变形;还会造成上肢骨骼的过度弯曲,长期下来可能引发颈椎病、腰椎病和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钙质流失和骨骼脆弱,这种姿势可能进一步加重相关病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卧位午休,这样有利于全身放松,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尝试使用U型枕固定在脖子上,然后坐或靠在椅子上睡觉,以减少对身体的压迫。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采取这种姿势,午睡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发颈部和腰部肌肉劳损等问题。
不要二、饭后立即睡
在我们的饮食习惯中,精致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馒头、土豆等)是餐桌上的主角,而优质蛋白和脂肪的摄入则相对较少。这种饮食结构导致餐后血糖水平快速波动,身体容易产生困倦和乏力感,仿佛被一股催眠力量所笼罩。
很多人习惯在饭后立即躺下休息,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往往认为这样可以促进消化,但事实上若此时选择午睡不仅会影响消化过程,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甚至引发大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饭后立即入睡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食物在胃内尚未得到充分消化,若此时躺下胃内食物可能因体位改变而向食管反流,虽然贲门括约肌起到一定的阻拦作用,但长期如此会增加该部位的压力,最终导致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而长期的胃反流不仅会引起不适,还可能诱发消化系统恶性癌症的发生。
饭后立即入睡还可能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受阻,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身体各系统机能逐渐放缓,消化系统的代谢过程也会受到影响,这不仅增加了消化系统的负担,还可能将食物中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从而诱发肥胖等健康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在饭后等待一段时间,让食物得到初步消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在饭后适当站立或散步20-30分钟,这不仅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还有助于降低血压波动和大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同时在饮食上也应注意调整,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保持饮食的规律性,不暴饮暴食。
不要三、睡太久
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午休时间的长短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午休时间过长,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午睡时间超过一小时的人群(特别是女性、中老年人群)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更高,长时间午休可能干扰人体的生物钟,进而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长期如此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多项权威期刊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长时间午睡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睡眠医学》期刊的研究则指出,长时间的午睡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或频繁醒来等问题,长期如此可能引发慢性失眠。过长的午睡会使人进入深度睡眠阶段,醒来后反而感到更加疲惫和困倦,这种疲劳感的累积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合理的午休时间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但总的来说应控制在24分钟左右,最长不要超过40分钟。短暂的午休如6分钟可以帮助完成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使人感觉精力充沛;
而20到30分钟的午休则可以提升大脑灵敏度,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应注意午休时间的控制,过长的午休可能干扰夜间睡眠,导致白天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睡眠时间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 午睡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猝死的发生,但二者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作为中老年群体一种重要的补充睡眠方式,如果不注意方式和方法,可能会像案例中的刘大爷一样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在午睡时候一定要牢记“三不要”,即不要趴着睡、不要饭后立刻睡、不要睡太久。
同时,猝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午睡习惯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综合预防猝死风险。
参考文献:[1]佚名.成人午睡频率与肿瘤死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C]//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2]孙紫怡,彭阳,罗佐杰,等.睡眠时长和午睡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30(1):4.DOI:10.3969/j.issn.1006-6187.2022.01.008.
[3]王东梅.午睡是否有益健康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保健食品, 2020.
[4]马万芳,林大庆,徐琳,等.午睡与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1):5.DOI:CNKI:SUN:ZGGZ.0.201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