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被俘后,为什么要投降呢?他是真投降还是诈降?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8-17 15:16:46

1964年,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00周年的时候,全国历史学界都在批判李秀成搞投降。

当时,太平天国史最权威的专家罗尔纲先生,坚持认为:李秀成乃是效仿当年姜伯约,行诈降之计,李秀成非但不是贪生怕死的投降者,更是如姜维一般的忠义之臣。

然而,如此,当时的历史学界把对李秀成的批判转变成了对罗尔纲先生的批判。

用罗尔纲先生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他“亲朋断绝”,空前孤立。就连几十年的老朋友路过他家门口都不敢登门···

这时,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俞大缜,毅然给周总理写信,拿出了“李秀成曾劝曾文正造反,曾文正不肯”的口碑,为李秀成,也为罗尔纲先生说话。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分析,居然一度变成了对历史学家的批判,甚至闹到中央去了,这在历史学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以上见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

看来,李秀成投降这件事情,其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

李秀成投降

1864年7月,天京陷落。

李秀成拜别老母与家人,亲自护送幼天王突围。途中,幼天王马伤,李秀成把自己的马让给幼天王,步行躲避,结果到底还是被俘了。

被俘后,李秀成曾做了自述,详细回顾了太平天国的这段历史。

然而,在最后部分,李秀成却表示自己愿意给旧部写信,“愿将部下两岸陆续收全投降”、“仍旧为民”。

据传,李秀成还劝曾国藩反清,只是曾国藩将其相关言论删改了。

最后,曾国藩还是将李秀成处决了···

当然,无论李秀成是不是劝曾国藩反清,他都提出了愿意劝降部下的投降主张。

因此,李秀成最后关头,确实有投降之举,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只是,李秀成究竟是真降还是诈降,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他图,一直以来后人都争论不休。

争议

后世对此,主要有三种观点。

1、真降,且李秀成早有投降之意!

这种观点认为,李秀成其实早已有了投降的想法。

他们的证据就是:李秀成多次包庇要投降的部下,并曾明确表示,自己因为是广西人,在大清必杀名单上而不能投降的。

同时,李秀成平时的施政,也是“地主阶级政策”,他早已经不是一位农民领袖了···

2、诈降,效法姜维。

最权威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就是该观点的主要代表。

三国时,蜀汉灭亡,姜维诈降,并支持钟会反对司马昭,企图利用钟会与司马家的矛盾来恢复蜀汉,只是最后计败身死。

而今,曾国藩与大清满清权贵之间的关系,只怕不比钟会与司马昭更微妙!

李秀成既有劝曾国藩反清之言,那么,李秀成看起来也是效法当年姜伯约!

3、真降,但目的在减少无畏伤亡。

这种观点认为,李秀成本是忠于太平天国的。只是,此时,李秀成认识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已经成为事实,不应再继续无畏伤亡了。

李秀成本人,就是如此解释自己行为的。

李秀成表示,“若我主在邦全,我为此事,是为不忠···今主死国亡···”

因此,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都已经灭亡了,自己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

这个情况下,李秀成表示愿意劝部下放下武器,虽同样是投降,但其性质却绝不是贪生怕死了。

三种观点,各有证据,争论不休。

然而,实际上,许多观点,都有着特殊时代的印记,经不起严谨的推敲。

李秀成并非早有降意,并非贪生怕死而降

第一种观点,认为李秀成贪生怕死,早有投降之意,只是没有门路才一直没有投降。

然而,这种观点所举的证据,虽然都是事实,但却都被刻意过度解读了。

这种观点的第一个证据就是:李秀成早就推行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立场。

这个事情是真的事情,李秀成确实在自己的根据地,推行“古制”,算是继续封建土地关系吧。

然而,在李秀成的时代,他还能提出什么新的政策呢?在李秀成的时代,“古制”几乎是唯一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的制度,这最多算是李秀成的“局限性‘,但绝不是他背叛立场的表现,更与他是不是贪生怕死,是不是早就要降清扯不上什么关系。

何况,李秀成推行”古制“,是报天王批准的,推行的是天王的旨意!

第二个证据就是:李秀成多次包庇要投降的部下,并且曾经表示自己因为是两广人而不便投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苏州,他得知郜永宽等人要献城投降时,与郜永宽面谈,表示:我是粤人,不能降;你们是两湖人士,有门路···

看起来,这是李秀成亲口承认了自己早就想要降而不能降!

然而,果真如此吗?

仍然拿在苏州时与郜永宽的事情举例。

当时,郜永宽等八王要献城投降,他们掌握的兵力占了苏州的大头,并且控制了多数城门!而李鸿章开出条件是,要求八王把李秀成控制起来再投降!

李秀成如果坚决镇压,只怕是会真的要报销在苏州!

李秀成既知不能阻止郜永宽等人,因此说出前面的话,不过是保全自己,减少损失!

同样,后来守天京时,李秀成多次包庇要降者,也是一样的道理。

天京危急,而当时的天王已经失去了号召力,意志动摇,想要投降者越来越多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李秀成也知”人心不固“。

而这些人想要投降,其实不是为了什么荣华富贵,不过就是要活命而已!

可是,如果李秀成采取高压手段,发现一个砍掉一个,那么,想要投降的敌人唯有组织起更大的破坏活动才能投降,这对太平天国的坚持是不利的。

相反,李秀成以宽厚待之,要活命的给条活路,人家不至于铤而走险,搞大破坏!

因此,李秀成包庇要降者,不过因时而策,并不是自己给自己留条路。

实际上,虽然李秀成是粤人,但他要降清,绝不是什么难事!

他曾经的好朋友,比他李秀成资历更老的韦俊,不就成功投敌了吗?

而韦俊、李昭寿等人,都不只一次替大清来劝降过李秀成。

作为太平天国最后的顶梁柱,李秀成要降清,机会多得是!而李秀成要降清,其筹码也是极大的,要求个富贵是并不难的!

天京城破时,李秀成有机会逃走,但他把马让给了幼天王,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幼主,自己被俘,忠义若此,还要他怎么样呢?

李秀成初被俘时,曾国荃让人“置刀于前”,对他刑讯,臂股被割肉,“忠酋殊不动”!敌人问他打算如何,他只回答“死耳”!

这样的人,自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之,李秀成对太平天国也是尽到了忠义的责任,不是早有降意,更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效法姜维:或为目标之一,但绝非主要目标

从曾国藩后人的口碑来看,李秀成确实有劝曾国藩反清。

既如此,李秀成很难说没有效法姜维的想法。

其实,当时,湘军内部,劝曾国藩造反的声音就已经不小了。

早在打下安庆时,彭玉麟就劝过曾国藩造反,恢复汉家天下。

后来,包括曾国荃(还有说左宗棠也在内)之类的人物也都提过这样的意见。

到天京陷落,曾国藩大功已成,其实力更强,处境也更加危险,确实存在造反的可能。

如此,利用大清内部的尖锐矛盾,挑动敌人内讧,当时确实可能是仍然忠心于太平天国的李秀成的目标之一。

但是,那不可能是李秀成投降的主要目标。

当初,姜维诈降钟会时,是率领蜀汉主力军团降过去的,姜维手上仍然掌握着自己的军队和命运。

因此,挑动钟会造反,姜维是有条件趁机争取恢复蜀汉的。

然而,此时的李秀成,不过兵败被俘,是一个阶下囚!他身边只有看管他的狱卒和随时能砍下他脑袋的刀斧···

总之,即便曾国藩真的要反清,真的要收拢李秀成的旧部,也可能让李秀成继续掌控旧部!

毕竟,由于天王“众建诸侯以分其力”,在天京陷落之前,李秀成对他的旧部就已经调动不灵了,诸将皆形同军阀!如今李秀成既为阶下囚,他对自己的旧部就更不可能掌控了··

所以,纵然李秀成有效法姜维之心,也没有效法姜维的条件···

为平息战乱,顺求生路

李秀成自己的说法,是“主死国灭”,太平天国已经灭亡了,李秀成想要避免不必要的战乱。

当时,大清依然继续不赦“真长毛”的政策,因此,太平军余部依然死命抵抗。

因此,李秀成希望曾国藩能改变这个政策,他去写信给李世贤等人,劝他们放下武器,回去为民···

后世很多批判李秀成的专家学者用奇怪的语气说:李秀成还是个善人呀!

其实,李秀成,还确实是一个讲情义的人。

李秀成对韦俊、李昭寿等人讲情谊,来往很密,以至一度因此受到天王猜忌···

在苏州时,李鸿章提出要郜永宽等人捕捉李秀成来投降。

郜永宽等“不忍”,只愿捉谭绍光为“投名状”。

其实,当时,李秀成来苏州,并没有什么兵,郜永宽等人既能解决谭绍光,也能解决他李秀成···

但是···“不忍”···

也就是说,即便是叛徒,也不忍害他。

太平天国以情义著称者,前为石达开,后为李秀成。

石达开主动投敌营,表示要“舍一人而全三军性命”!

李秀成被俘后,有心要保全旧部性命,与大渡河边的石达开,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对李秀成自己来说,如果能招抚旧部放下武器,对大清也是早早平息战乱,或许···能因功免死,得一活路吧···

当然,正如李秀成在自述结尾所说:“死而足愿,欢乐归附”···

我愿意归附,但就算被杀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忠王所为,也许顺便给自己求个生路,但其他主要目的,还是出于情分,出于停止无畏的牺牲···

从坚持斗争的角度来说,李秀成提出要让旧部放下武器,这也算是投降叛变吧。

但是,从当时形势而论,这也是避免无畏的伤亡和战乱···

李秀成的问题很多,犯过许多重大错误。

然而,他是一个忠于事业,有情有义的男子汉,绝不是什么贪生怕死之辈!

2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