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丢失38吨稻谷后报警,派出所:没空,自己去找,想投诉自便?

心海漫游说事 2024-11-19 11:57:25

近日,江苏连云港一男子丢失38吨稻谷后报警,派出所态度蛮横,以民警输液不在为由拒绝出警,让货主自行去找,面对报案人的质问,派出所更是语出惊人:想投诉就去投诉。

事件起因

11月13日那天,高先生雇了一辆货车,准备把38吨稻谷从灌云县运到常州。谁知道,这辆车在经过淮安市涟水县成集镇时出了点岔子。司机因为想下车买瓶水,结果一回来,车子就不翼而飞了!连同车上的38吨稻谷,一共价值近十万元,就这么消失了。

司机急了,说是和他有经济纠纷的一个人把车开走了。高先生听了也是急,他和司机赶紧去派出所报警,希望警方能帮忙把稻谷找回来。

但是,到了成集派出所,事情的发展让人有点儿意外。警察一开始只是模模糊糊地给了个货车可能的位置,然后就让他们自己去找。高先生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不甘心就这么算了,又跑一趟派出所。结果,不但没得到帮助,反而遭到了民警的冷嘲热讽。这事儿处理的方式,真让人觉得有点儿离谱。

粮食收购流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每年都有海量粮食种植和收获。这些粮食不仅是农民的生计保障,也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人们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市场上的粮食购买和加工也在持续进行。从农田到餐桌,每一粒粮食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比如筛选、去皮等,这样处理后的粮食才能更好地进入市场销售。

通常情况下,粮食的购买是由专门的粮食收购公司来完成的。这些公司会向有剩余粮食的农民收购,如果收购商像高先生这样自有运输车辆,那么搬运就方便多了。如果没有车,收购商就需要租用货车,并且要保证价格合理。

为了保证交易的公正和双方的利益,粮食收购往往需要签订合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和农民的初期交易并不是以现金结算,而是根据粮食的数量来进行的。

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粮食收购商。在与农民交易时,他会先询问农民有多少粮食可卖,然后双方协商定价。一旦价格敲定,他们就会签订合同,并交付一定的保证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交易过程中出现违约情况,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签订合同后,粮食就正式属于收购商了,这也减少了被盗的风险。而且在运输过程中,粮食收购商往往会聘请熟人帮忙,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运输的安全,还能节约一些运费。

如今已经是2023年了,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农村,城市里也有类似的现象。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农民大哥,他的名字我们暂时不清楚,就叫他稻谷的主人好了。他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存储的38吨稻谷不翼而飞,被人连同货车一起偷走了,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刻拿起电话报了警。

电话接通后,民警的声音听起来很不耐烦,好像这件事与他毫无关系。农民大哥小心翼翼地询问能否派警到梁岔镇帮忙寻找。

然而,民警的回答几乎让大哥窒息:“你想多了,现在谁知道车和粮食在哪儿,我怎么可能去找?”

听到这里,我感到心寒,因为通过正规渠道报警,本应寻求帮助,却遭到如此回应。

农民大哥不甘心,他追问:“那我报警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民警的回复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现在请你离开,我不回答你的问题!有什么不满你就去投诉吧,派出所就这样。”

高先生的失窃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批评后,成集派出所很快做出了回应,并开始积极处理这件事。

据大风新闻报道,派出所的工作人员表示,那个拿走稻谷的人已经被警方拘留,目前正在解决他们之间的经济纠纷。

新黄河的记者了解到,这起事件也引起了公安局领导的重视,他们立即指派刑侦大队介入,深入调查此案。

同时,警方正在和涉事人员,也就是擅自拿走粮食的人进行沟通,并严肃承诺会全力以赴解决此事。

高先生也收到了好消息,他从派出所那里得知,拿走粮食的人已经被要求把钱打到一个派出所指定的账户。高先生只需到派出所签字确认,就能拿回这笔钱。

对此,高先生感到非常开心和满意,他表示这件事情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真是太好了。

这次的事件从一开始的不闻不问到后来的迅速处理,态度上的巨大转变让人感到意外。

显然,一些基层单位的工作作风确实需要大改进。人民警察的称号不是随便叫叫的,为人民服务也不仅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

这起事件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遇到问题要及时说出来,遭遇不公也要勇敢站出来。在现今这个信息透明的社会里,任何试图躲在体制阴影下的懒政和怠政,最终都无法逃避公众的监督。

我们不能让38吨稻谷成为检验警民关系的标尺,也不能让冷漠的执法方式成为基层治理的常态。毕竟在老百姓的心里,警察应该是他们的守护者,而不是推脱责任的专家。

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论说:“其实周围都有监控摄像头,抓到人应该很快的。”

同时,也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说:“坐着朝南,仗着职务,不重视民生,不愿意采取行动,这种情况下应该直接开除,还得到他家里去让他知道后果。”

还有人调侃说:“派出所是不是已经被人私下承包了?”

确实,维权的过程可以非常艰难和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网络上曝光问题反而能更快地引起关注,从而迅速得到有效的解决。

那么,这件事情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没有人跟进,就这样没了后续吗?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确保问题真正得到妥善处理呢?

结语:

当警察说出“投诉就投诉”的时候,这样的回应不仅让人感到失望,还让人开始质疑执法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如果这种冷漠的态度成了日常,普通人的安全感还能剩多少呢?难道我们只能依靠媒体曝光来“加热”执法机关的“温度”吗?

每一件看似小的事情,都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我们不能让“投诉无门”成为常态。民众真正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而不是一味的推诿责任。你怎么看?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能接受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