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化债的远洋地产,李明该何去何从

快乐海风八 2024-03-21 08:39:46

几天前,春泉产业信托的一则公告再次透露出远洋集团的难处。

公告称,远洋集团控股公司与华茂集团旗下的投资平台Huamao Property,将向后者出售于春泉产业信托约1.75亿个基金单位,约占总基金单位的12.29%。

出售后,远洋集团持有春泉产业信托基金单位降到仅147万个,占总额仅0.1%。

若按照当天公告的收盘价每股2港元,远洋集团预计能套现3.5亿港元。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表明了远洋集团在处理公司流动性危机时的果断态度。

春泉产业信托,虽然不是远洋集团全资持有,但却是其重要的经营业务之一。此时,几近“一键清仓”也折射出当下远洋集团为了急于脱难,正在快刀斩乱麻。

在这重大时刻,执掌26年的灵魂人物李明却消失了。

有知情人士向无逻辑观察透露,当下,迫于险资股东的压力,远洋最为主要的是清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投资。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李明需要全身而退。

在远洋集团公布2022年财务数据的时候,无逻辑观察已经做出分析,其在账面的债务和现金流上已面临困境,何况还可能存在一些隐性债务。

回顾:央企大股东输血不断,仍难救远洋一命?

今年3月中下旬,远洋资本美元债利息疑似延递支付,危机信号开始发出。不过,一个月后,远洋集团用一笔20亿元的本息兑付回应资本市场的各种猜疑。

但其实,外强中干。远洋资本再次传出要提议推迟票据付息,并且考虑对另一只债券启动交换要约。以及,还有更加重要的传闻:成立了债委会,虽然后面公司辟谣了。

5月,远洋集团还在抛售资产回笼资金,将出售给居然之家的北京朝阳未来广场股权和债券所得16亿元部分收入用于兑付年内到期的ABS。

同时,还有一个传闻是,中国人寿、大家人寿两大股东成立的远洋集团的审计小组开始在国寿办公室办公。

到了6月,联合工作组得到了证实,以柴娟为首的4名董事进驻远洋集团董事局。

利好消息、利空消息,在市场中交错复杂着。在这交错的信息中,远洋集团的基本情况也被一一托出,比如与远洋资本的关联投资和隐性债务、对于红星地产收购的高下立判等。

往好的一面想,困难虽然有,但国寿、大家两大股东还没有放弃支持远洋集团,除了直接送钱渡劫。

联合工作组化债的方式和手段也十分直接强硬,该卖的资产直接甩卖、该展期的直接申请展期、连“爆雷”也直接选择官宣。

比如:利用物业管理上市平台远洋亿家6.26亿元收购自家资产,未经债权人讨论直接发布了“18远洋01”的债务展期方案,官宣:账面可动用资金几近枯竭、承诺不会逃废债,申请三笔美元票据应付利息的展期。

这种强硬的态度且想以较低的代价完成化债,引起部分债权人的不满,比如“20远资01”本息兑付安排和方案反对占比多达51%、弃权占比近39%。

但,远洋集团仍在加快化债速度,9月中旬立即暂停支付8只境外美元债,并申请对境外债务进行全面重组。

回到本次出售春泉产业信托权益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出售资产回笼现金、加快化债之外,更重要的是远洋集团在收缩经营业务,清掉本身一些不必要的投资。

此时,面对远洋集团内部被大动干戈,李明不知会是什么样的想法?或许更多的是无奈。而实际上,造成远洋集团现在如此局面的却是李明和背后的险资股东。

纵观远洋集团的发展,是一个被险资裹挟的结果。

1997年,李明开始掌管远洋集团前身中远房地产,并进行市场化改革。随后12年时间后,李明不断再尝试进行公司改革,包括与中国中化集团战略重组,二次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再次重组为外商独资企业。

直到2009年,险资中国人寿通过认购、收购的方式一步步成为第一大股东。李明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平衡了中国人寿、南丰集团、公司高层团队之间的权衡利弊。

中国人寿争夺远洋地产的目的是:发展养老产业。所以,远洋集团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多元化业务的房企。

期间,远洋集团凭借着“红筹第一股”、险资背景的优势,开始快速扩张,2009年、2010年新增权益土地储备翻了一倍、再翻了一倍。

2012年,远洋集团正式成立了养老业务中心,开始发力养老地产。也在这一年,险资政策松绑,加上住宅领域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写字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商业地产成为了险资重要方向。

随后,椿萱茂、颐缇港、远洋太古里等成为了远洋集团标杆项目。

也在2014年的业绩会上,李明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构建住宅开发、不动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金融、客户服务在内的四元业务格局,营收占比分别为40%、30%、20%、10%。

直到2015年,另一家险资安邦登上远洋集团股东席位,打破了李明搭建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因为中国人寿与安邦,是两种投资风格截然不同的险资,一个偏好长期、稳健、安全,一个偏好短期、快速、高收益。

所幸,中国人寿、安邦、远洋集团没有发生“宝万之争”,而是求同存异,比如远洋与中国人寿一起入局中国华融,与安邦一同成为中国物流地产的基石投资人。

李明的权衡有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无论是中国人寿,还是安邦,都促使远洋集团远离住宅开发业务,养老、商业之外,又新增了联合办公、物流地产、长租公寓。

多元化投资,自然会占据住宅开发的资金,所以,远洋集团土地储备规模看似在不断扩大,但权益占比却不断下降,由2010年超过90%降到了2019年的54%。

2016年7月,李明再次对公司组织架构大刀攉斧改革,搭建了“七横、十纵”组织架构。李明走的这一步,看似就将住宅业务上升为重中之重,实则却进一步助推不动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金融、客户服务的发展。

比如:在京津冀与基金合作拿地,在上海收购不良资产后改造提升出售等。

自此,远洋集团正式诞生了。

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在远洋集团的财务报表上,这些业务并没有给营收和利润带来太大提升。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投出去的资金,营收、利润都被远洋集团通过远洋资本、盛洋投资两个平台剥离出去了。

结果好景不长,最近几年房地产的形势,我们也知道:2019年开始,融资收紧、双限、三道红线等一系列调控之下,加上行业出清和下行,投入大、收入漫长的非住宅业务,逐渐成为远洋集团的累赘。

这份累赘又是险资股东裹挟下赋予的。

只是现在,按照联合工作组的动作,连有着相对稳定投资回报的春泉产业信托也被摆上货架,也说明为了化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卖的。

可以猜测一下,远洋资本最后会不会也会被抛售?

正在消失的李明,也将宣告远洋集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时,险资股东、公司高管之间,又将如何实现制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