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是一座中世纪非洲城市,以其巨大的圆形城墙和塔楼而闻名。它是富裕的非洲贸易帝国的一部分,该帝国在公元 11 至 15 世纪控制了东非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大津巴布韦是位于现代津巴布韦马斯温戈附近的一座古城的石头遗址的名字。大约公元 1100 年开始,人们开始在大津巴布韦生活,但在公元 15 世纪放弃了它。这座城市是津巴布韦王国的首都,津巴布韦王国是一个绍纳(班图)贸易帝国。在绍纳语中,“津巴布韦”的意思是“石头房子”。大津巴布韦是庞大而富裕的全球贸易网络的一部分。考古学家在那里的废墟中发现了来自中国和波斯的陶器以及阿拉伯硬币。津巴布韦帝国的精英控制着东非海岸的贸易。然而,随着绍纳人移居到其他地方,这座城市在公元 15 世纪基本被废弃。废弃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资源枯竭和人口过剩可能是促成因素。
大津巴布韦考古遗址由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山丘建筑群,这是一系列结构性遗址,位于遗址最陡峭的山顶上。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遗址的宗教中心。山丘建筑群是大津巴布韦最古老的部分,显示出可追溯到公元 900 年左右的建筑迹象。第二部分大围墙遗址也许是最令人兴奋的。大围墙是山丘建筑群下方的一个有围墙的圆形区域,可追溯到公元 14 世纪。围墙在某些地方高 9.7 米以上,围墙的周长为 250 米。围墙没有用砂浆建造,而是依靠精心塑造的岩石来保持墙的形状。围墙内是第二组墙,与外墙的曲线相同,末端是一座 10 米高的石塔。虽然这个围墙的功能尚不清楚,但考古学家认为它可能是皇家住所或象征性的粮食储存设施。它是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现存最大的建筑之一。第三部分是山谷遗址。它由大围墙附近大量主要用泥砖(daga)建造的房屋组成。房屋的分布和数量表明大津巴布韦拥有大量人口,人数在 10,000 至 20,000 之间。考古研究在遗址中发现了几尊皂石鸟雕像
1986 年,大津巴布韦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目前对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数量有限。不幸的是,20 世纪欧洲游客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破坏。尽管欧洲殖民者非常乐意探索和抢劫大津巴布韦遗址,但他们出于种族主义,认为这座城市过于复杂,不可能是由非洲人建造的,而是认为它是由腓尼基人或其他非非洲人建造的。然而,尽管这些殖民劫掠者造成了破坏,但今天,大津巴布韦遗址仍然是非洲同类考古遗址中规模最大、文化意义最重大的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