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1
世阳聊过去
2024-06-06 12:15:41
从西汉五铢钱到唐代开元通宝,宋代太平通宝、明代永乐通宝,一直到清朝的光绪通宝,它们的形状规格都很相似,重量保持在4克左右。虽然2000多年来出现过不可胜数的钱币种类,但是其标准规格却一脉相承。
在宋、元墓葬中,经常同时出土唐代和宋代铜钱。在明清墓葬中,汉、唐、宋与明、清铜钱也是混合窖藏的,可见古人并不认为历代铜钱之间有什么区别。
现代社会如果发生货币更替,通常会将旧币全部作废,换发新币取而代之。反观古代社会,铜钱的铸造成本很高,收缴、运输也不容易,而且统治王朝几经兴替,货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金属材质自身,所以全部更换的优势很小,而成本很大,因此中国古代允许历代货币混用。西汉五铢钱确立了中国历代铜钱的统一标准:外圆内方,直径2.4厘米左右,重约4克,为“标准钱”。除了标准钱,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大钱”和“小钱”。
汉武帝首创五铢钱。同样是他在位期间,还出现了“白金”和“赤侧”等大钱。白金钱分为三档,号称“白金三品”,分别可当五铢钱300文、500文和3000文。赤侧钱则一枚可当五铢钱5文。上述大钱是为了填充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其兑换价值由官府单方面指定,完全脱离其金属价值。人们通常认为,汉武帝此举增加了货币供应量,推动了通货膨胀。
发行大钱确实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但是它背后的原理与现代中央银行发行高能货币完全不同,反而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发行国债。因为现代中央银行发行的高能货币一旦问世,便与所有存量货币混同起来,无法分离,相当于立即、均匀地剥削了所有存量货币的持有者,但是古代的大钱并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这些大钱必须明确标明其面值,比如以1当5、以1当10之类的。根据历代公认的铜钱标准,市场会自动地识别这些大钱,并不会与存量铜钱混同起来。因此即使有损失,也不过是这些大钱的持有者遭受损失。而且如果官府允许这些大钱用来交税,则大钱的持有者也未必会有损失。假如官府最后通过税收回笼了这些大钱,那么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量就会恢复原样,通胀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看来,发行大钱不过是政府把将来的税收提前支取了而已。是不是跟无息国债差不多呢?
官府甚至用不着真的回笼全部大钱,只要给予市场信心,令市场相信官府有能力回笼,便足以维护大钱的价值了。对于这个原理,汉武帝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规定“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官府税收不仅接受赤侧钱,而且只收赤侧钱,这样就把“大钱”的货币信用给立起来了。
0
阅读:15
Idada
古代铜钱混用,原来是因为铸造成本高,回收不易啊,好悲伤
白瓷梅子汤
古代铜钱混用真的没问题吗?这价值到底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