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3

世阳聊过去 2024-06-06 12:16:33
首先,盗铸的形态为小钱。当时并未发行小钱,不存在模仿官铸、搭便车的可能。从史料记载看,这些小钱“才有轮廓”“轻漫无复钱形”,似乎在品相上很难具有欺骗性。没有强制力开道,按理说这类小钱很难进入市场。称之为第三类盗铸。 从后续史实上看,唐代的人们确实没有将第三类盗铸的小钱与标准钱混淆。唐高宗曾经提出以标准钱1枚换取5枚的办法,收兑盗铸小钱,结果人们“私自藏之,以候官禁之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百年之后,史书上明确出现了物轻钱重的记载,也就是说市场上物资多铜钱少,人们为了缴钱纳税,不得不贱卖物资。进入宋代,问题愈发恶化,以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此后的明代直至清前期,钱荒一直存在。 既然是钱荒,那么在市场上肯定会表现为铜价高昂。由于每文标准钱的重量是给定的,所以铜价上涨会提升铜钱的最小单位价值,使之不再适合小额交易。这时,市场会自发地寻找更小的货币单位。所以唐高宗时代,那些顽固的第三类盗铸小钱,很可能正是这一市场意志的体现。 每1文钱的价值过高,大量小额交易不得不退化到以物易物的状态。这就是钱荒。货币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货币交易的效率远远高于以物易物。缺乏足够的货币将极大地压制经济发展。 事实上,从汉末到中唐的大约500年间,确实曾经有过一段废钱用谷帛的时期。秦汉政府税收既收粮食,也收铜钱。从曹操屯田到北魏均田,到唐朝的租庸调制,政府税收只收粮食和布匹,不再收钱。中唐以后,两税法出台,铜钱才重新成为税收课目。 所以钱荒的本质就是铜材供不应求。经济越发达,作为生产物资的铜需求就越大,同时作为铸币原料的铜需求也越大。这两种需求一旦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会进一步加剧铜材的供应紧张。当人们预计到铜材长期看涨时,就会窖藏铜材,等着坐地起价。结果就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可避免地进入钱荒,无法进一步发展,只能转而倒退。 铜钱主要用于国内的日常交易,对于长途、大额国际贸易来说,交易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银。不过中国古代对日本、东南亚的贸易主要用船,不怕负重,所以还是经常使用铜钱的。 作为货币,金银的需求结构跟铜差不多。它们都有生产物资的用途,金银可以打造首饰、器具,也可以打成箔片,用于包覆部件或者美化雕像等。每当经济繁荣时,生产物资的用途就会与作为铸币原料的用途争夺有限的原料供给。跟铜钱一样,金银块和金银币也不可能做得太小。

0 阅读:0
世阳聊过去

世阳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