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男教师获释出狱。十年前,他因19名女学生的联名控诉而锒铛入狱,罪名是猥亵。出狱后,他意外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当年的指控背后居然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澎湃新闻 2022年10月25日 失语者汪康夫的半生「遗言」 ) 1966年,江城一隅,一位年轻教师开启了他平凡而充实的人生。汪康夫虽年纪不大,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这块教书育人的热土。手把手教导学生写字读书,在操场上嬉闪追逐,更不忘在池塘边指导学生们游泳,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师之道”的真谛。 谁也没想到,这段宁静祥和的生活,就这样被一记重重的棍棒狠狠地击碎。那是一个燥热夏日,19名女学生集体检举汪老师,对她们施以猥亵行为。在狂热的政治氛围中,简单的检举就被轻率当真,汪康夫的清白形象顷刻间化为乌有。 在法庭上,这个应当受到宪法保护、理应受益于“有疑必疑”原则的无辜者,却无力为自己辩护。 审判长对他的呼喊视而不见,仅仅当作了狡辩和卑劣的伎俩。最终,一纸判决将他的自由生命彻底剥夺:十年有期徒刑,罪名是“强奸、猥亵儿童罪”。 就这样,一位满怀热忱的年轻教师,被生生掳入了黑暗肮脏的囚牢之中。在那畸形的小小空间里,他遭受了狱友的唾骂毒打,以及比酷刑更残酷的凌辱和摧残。一个普通的教师和父亲,就这样被扭曲成了令人不齿的罪犯。 更令人痛心的是,囚室里的汪康夫时常痛哭流涕,饱受凌辱几欲自杀。朋友们也纷纷离他而去,在那无边的黑暗中,他无数次哀嚎:我到底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重罪?为何上天要如此严厉惩罚我? 直到很多年后,事实的狰狞面目才展现在世人眼前:那19名女生的“检举书”不过是一张空白的纸,她们只是在教导主任的威胁下,被迫签下了自己的手印。 一张空白的纸,就这样将汪康夫的一生毁于一旦,一场阴谋操纵,一个教育工作者最不堪设想的遭遇。 当汪康夫知晓了真相时,震惊无以复加。难以想象自己竟然成了,如此狠毒阴谋的牺牲品。这只是他漫长噩梦的开端,为了洗刷冤屈,他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平反之路。 一次次上诉、一次次被驳回。有时是因为“串通学生” 而被羁押监视,有时则是因为案卷遗失而无处伸冤。汪康夫就像一只在法律钳口 ,死死夹住的羔羊,用自己宝贵的人生代价,诠释着一个冤民不懈寻求公平正义的艰辛历程。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汪康夫已白发苍苍。但那狂风骤雨般的怒火,却始终没有熄灭。面对重重拒绝和猜忌,他像一名伤痕累累的战士,孤军奋战,奋力拨开重重迷雾,只为寻觅那一线曙光。 直到2020年疫情肆虐的寒冬,网友们的声讨骂声不绝于耳,执法部门才被迫重启这个矛盾重重的旧案。谁知调查才刚展开,检方就因无法调取原卷材料而叫停了一切。 2022年1月,汪康夫 87岁高龄时的上诉再遭驳回,他怀着87年的重重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汪康夫离世时,冤屈的重担终未卸下。但他孤军奋战、百折不挠的一生,却让世人看到了执法司法系统遍地荆棘的漏洞,见证了为正义而斗争的不屈力量。当狂澜渐平、尘埃落定,真相无疑将大白于天下。但汪康夫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沉重万分。 这不仅是一个教师被冤狱的个案,更折射出审前 取证调查证据审核粗糙、程序设置曲折等司法制度设计的诸多缺陷。由此让人深思:很多苦难和痛苦的根源,其实埋藏在各种程序制度设计的缝隙之中。 一个案件的核心,应当是事实的彻查和真相的探知,但往往被层层壁垒阻隔。这难道不正是司法公信力的致命伤害吗?反观汪康夫案,我们不正应当以其为镜,仔细检视评判制度设计的种种缺陷,从而推动司法改革和立法完善吗? 生而为人,谁都可能在司法侦办审判的过程中遭受冤狱之苦。因此,追求司法正义,不仅是为当事人,打造冤狱申诉的渠道,更是为全社会,铺垫和谐安康的基石。每一个案件的审理,无论轻重,都应当倾注全力、循证审慎,确保执法司法的过程符合宪法与正义之理。 人生在世,难免要忍受一些不公和残酷命运的捉弄。但真相终将大白天下,理应受到世人的诚心珍视。像汪康夫先生这样一位本是正直善良的普通人,竟半生被摧残于地狱之中,这样的悲剧绝不应再次重演。 夕阳渐落,我们由衷祈祷那位经历沧桑而饱经磨难的普通人,能在天之灵得享安宁。他绽放出的不屈不挠、坚韧卓绝的伟大人格力量,必将成为世人永远传诵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