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空军司令之子米里拜尔,自1976年起无偿资助中国留学生,唯一要求是学成必返华。他慷慨相助,却不求回报,只愿为中国培养人才。这种高尚情怀令人敬佩,彰显了中法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他的善举影响深远,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报效祖国。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澎湃新闻 2022年6月12日 他是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却把人生的最后40年给了中国 ) 一阵清风拂过古城西安,吹拂着鼓楼上盘旋的钟声。在这座城市的某处,一位法国老人,正全神贯注地研习针灸学。这就是米里拜尔,一位来自法国的特殊的“老外”。 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份报纸上的消息,深深打动了他年轻的心灵。1950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之际,毛主席号召国人伸出温暖之手,资助非洲等贫困地区。 这份大国大爱、仁者仁心的精神,让出身法国上流社会的米里拜尔由衷钦佩,从那时起,他就孜孜不倦地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亲身走进这片仁爱之邦。 美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让米里拜尔的愿望长期无法实现。直到1976年,他终于在西安这座古都迈下了航班,用脚步丈量着这块熠熠生辉的土地。同时,他也如愿以偿地走进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开始了他在华的助学生涯。 初见之下,西安那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就让米里拜尔大为震撼,比书本上所见的还要恢弘大气。更让他感动的是这里善良质朴的人民,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作为一位出身法国贵族世家的子弟,米里拜尔完全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阔绰生活。但他别开生面,主动放弃了大学为他开出的高薪聘请,并将自己所有的积蓄悉数捐赠,用于支援中国的教育事业。 米里拜尔先后资助了数十名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唯一的条件是学成后须归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他又捐赠了大批先进教学设备,为学校及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米里拜尔,更是手书长论数十万字,阐述了明代陕西地方政府的典型运作模式。一经发表,这篇论文就在法国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评论称赞这位“身在华夏、心系中华”的外国人,用独到的国际视野和宏阔的东方情怀,折射出了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 多年执教之余,善莫大焉,米里拜尔对中国人的爱越见高尚纯粹。即便在暮年,他也未止步于此,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钻研中国传统医学。 针灸、推拿、药膳……一门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他手中熠熠生辉。为了促进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互鉴,他更是慷慨解囊,资助了多名中医专家,远赴法国开展学术访问。 就这样,岁月飞逝,这位外国人在中国也早已扎下了根。1997年,米里拜尔成为首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在西方看来,决定长驻异国他乡的一生或许可叹不解。 但对米里拜尔而言,中国早已不是异乡,而是他心之所系、魂之所牵的第二祖国。正如他生前所说:“我只是想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2015年,当96岁高龄的米里拜尔,行将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时,他竟然还惦记着为中国做最后一点贡献。在遗嘱上,这位刚正不阿的老人这样写道:“将我的遗体捐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我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医生的培养有一点小帮助。” 米里拜尔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挚友谊,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超越语言文化的大爱。他将被铭记为一位难能可贵的“友谊使者”,永远居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他的故事,也必将进一步加深中法两国人民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