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以惊人才智破解“钱学森密码”,仅用18个月研发出高精度导航系统。他打造价值上亿的尖端设备,连美国科学家也为之叹服。虽身着朴素,却为国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令中国导弹精准制导、指哪打哪。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央广军事 2019年9月12日 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院士: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 在漆黑的星空下,一束耀眼的光芒穿透重重迷雾,照亮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束光芒,源自一位勇攀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高伯龙。 一切源于1971年,两张神秘的“小纸片”来到高伯龙手中,上面写着激光陀螺的原理。这项看似简单的理论,其实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挑战。 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高伯龙当时素未涉足激光陀螺领域。但是,他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密码”般的任务。 就这样,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开启了一场视死如归的科研征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制定研究方向、建立理论基础、突破关键技术......条件异常艰苦,他们时常在资金短缺、器材陈旧的环境下摸索前行。 高伯龙亲自将数百吨大理石废料,从建筑工地运回实验室,动手组装实验设备。日以继夜的工作是家常便饭,他时常在实验室连续埋头超过15个小时。 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但高伯龙及其团队从未放弃。他们咬牙坚持、不懈钻研,终于在短短18个月内,从理论层面破译了“钱学森密码”。1973年,高伯龙出版了《环形激光讲义》,奠定了我国激光陀螺理论的基础。 接下来的20年里,高伯龙带领团队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1993年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激光陀螺工程样机。这一成就不仅使我国掌握了现代高精尖武器的“火眼金睛”,更标志着摆脱了长期依赖外国技术的窘境。 回顾研究历程,高伯龙说:“理论物理知识是在大学里形成的。毕业后很多人劝我改一改研究方向,但我没有改。可以说在痛苦中坚持了20年。”这20年的艰辛坚持,终于在1997年结出硕果——高伯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取得如此非凡成就的同时,高伯龙过着朴素质朴的生活。 他那件穿了30多年的棉袄、那件破旧不堪的衬衫、那件只值5块钱的旧背心......都见证了这位科学家执着追求的岁月。 尽管功勋卓著,但高伯龙从未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子。甚至在获得最高荣誉之时,他依旧谦逊有加,淡泊名利。 2017年,高伯龙离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了祖国的星空中。他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让中国的激光陀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正是这颗“火眼金睛”,让中国的导弹和卫星有了精准的导航能力。 高伯龙的事迹犹如一束光,穿透时空的阻隔,照亮后来者的道路。他用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的担当、爱国者的奉献、追梦人的执着。在他的感召下,无数科技工作者正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中国的卫星、导弹精准运行时,不妨想想那个朴素而勤奋的老人。正是像高伯龙这样的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铺就了通往太空的道路,让中华民族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浩瀚宇宙中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