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 她说:"我要把身体上所有能引发炎症、影响我肝病研究的器官全部清除!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人民网 2021年11月8日 缅怀!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逝世 ) 在中国医学界,有一个名字如同一道永不熄灭的光芒,那就是陈菊梅。她的一生就像一部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 1929年,陈菊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她就对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尽管家境贫寒,但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考入了医学院。 1949年,20岁的陈菊梅怀揣着满腔热血,踏入了302医院的大门,初入医院时,陈菊梅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各种疑难杂症和传染病肆虐。面对这样的困境,年轻的陈菊梅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她常常工作到深夜,为的就是多救治一个病人。 1958年,陈菊梅从苏联学成归来。她带回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很快就在医院崭露头角。她常说:“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给病人带来希望。”正是这种理念,让她在传染病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但真正让陈菊梅名垂医学史的,是她在肝病研究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为了更好地研究肝病,她决定切除自己体内,所有可能引发炎症的器官,包括阑尾、扁桃体,甚至连牙齿都拔掉了。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样做太过极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陈菊梅坚持己见,她说:“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个人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事实证明,陈菊梅的决定是正确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她成功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研制出了“肝得安”系列药物,为肝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成果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为中国医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83岁的陈菊梅再次挺身而出,奔赴灾区指导防疫工作。她那矫健的身影,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即使到了90多岁的高龄,陈菊梅仍然坚持在医疗一线工作,用她毕生的智慧和经验造福病患。 2021年,97岁的陈菊梅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让整个医学界为之哀痛。但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回顾陈菊梅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有人说,陈菊梅是一个疯狂的人,因为她为了研究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但我认为,正是这种“疯狂”,才成就了她的伟大。在平凡中,她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普通中,她活出了不普通的人生。 陈菊梅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愿意为他人付出什么。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当今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陈菊梅的故事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她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给予;不在于自私,而在于奉献。只有心系他人,才能活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陈菊梅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医学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医者,传承她的精神,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