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版愚公!”广西一六旬老人不听劝阻,效仿“愚公移山”,一铁杵、一黄牛、三十多年,搬两百多万块石头,终于建成一座港口。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咸宁新闻网 2019年2月25日 北海“愚公”用两百多万块石头给出海渔船垒起一个避风港 ) 1986年,广西的陈光权,亲眼目睹数十条渔船,被吞没在大海的滚滚狂潮中,数十条宝贵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陨落。他内心五味陆离,难过、愤怒、无助...... 作为一名资深渔民,陈光权当时33岁,见多识广,却也从未遭遇过如此生死劫难。 渔船相距涠洲岛东侧的陆地更近,如果那里有一个安全的港口,悲剧或许可以避免。这个念头在陈光权脑中久久徘徊,挥之不去。于是,一个疯狂的想法油然而生——他决心亲自修建一座港口! “疯子!”陈光权的想法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和嘲笑。有人告诉他,那里的地质环境极为复杂,根本不适宜修建港口。 可是,与渔民的生命安全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陈光权对妻子和父母说:“我要为乡亲们修建一个港口,就在东边靠近陆地的那个地方。如果有那样一个港口,渔船就可以安全停泊,再也不会有人葬身大海了。” 妻儿父母虽然觉得他的想法有些疯狂,却也被他那颗赤诚之心所打动。于是,这位朴实的渔民,开启了他漫长而艰辛的“移山之路”。 一开始,陈光权买了一匹老实的矮马,用它来拖拉石头。渔民们看到这一幕,都笑称他在建“马拉港”。 陈光权每天从天蒙蒙亮就开始工作,直至入夜才回家。虽然进展缓慢,但他对渔民生命的珍视,对港口的渴望,激励着他坚持不懈。 就这样,年复一年,马匹年老力衰,渐渐跟不上陈光权的脚步。他只好改用更为健壮的黄牛拉石头。面对乡亲的质疑,他从不辩解,只是沉默作答,用实际行动撼动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被这位“疯老头”的执着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修港的队伍中来。大家利用了解手的时间,努力为理想而奋斗。 就这样,陈光权用了30多个春秋,累计搬运了200多万块石头,足足累死了20多头健壮的黄牛,终于让梦想成真——一座造型朴素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港口伫立在那里,呼吸着海的气息。港口的命名权,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陈光权身上,他给它起名为“马拉港”,向昔日的马伴致敬。 修建港口虽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陈光权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可骄傲的。港口落成的那天,他没有大张旗鼓、锣鼓喧天,而是默默地去看望那些埋葬的牛。 曾有人花高价,想要购买那些累死的黄牛,但都被陈光权一一拒绝,陈光权告诉那些人:“黄牛是我唯一的工作伙伴,它们都尽了力,我怎能把已故的伙伴出卖给别人呢?” 在陈光权的内心深处,柔情与坚韧并存。当地政府为表彰他的贡献,曾想给予重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什么奖赏,能保护乡亲们的生命,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今,马拉港已经化作渔民们的避风港湾。陈光权虽然年过花甲,但他仍然常常去港口走走,看着船舶进进出出,就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虚度。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在这位普通渔民身上得到了诠释,展现出人类顽强拼搏的伟大力量。 他的故事必将广为流传,鼓舞后人为理想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让我们向这位可敬可佩的老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