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学员回到宿舍准备休息。
学员正在练习制作手工艺品,为将来辅助就业打下基础。
为了适应新生活,有的学员带上心爱的玩偶一同入住中心。
早上9时许,学员开展晨间健身操锻炼。
工作人员教学员使用勺子吃饭。
康复训练结束后,学员到户外休息。
在园艺治疗区,学员种植番薯叶。
毅融中心劳动生产车间一隅。
课程结束,学员结伴前往洗手间。
阳台上放满了学员种下的盆栽。
“我老了,孩子怎么办?”
“双老家庭”的照护难题,正困扰着许多残疾人家庭。由于大龄患者已错过康复训练的“黄金期”,难以自主融入社会。而父母年迈,逐渐失去保护子女的能力,这使得残疾人照护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在东莞,具有本地户籍、持有残疾人证且年满16周岁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有16840人,其中超六成是托养照护服务的对象。而全市只有1所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配有床位230个,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探索建设更多的托养机构“托底”,有助于残疾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全程。近日,《东莞市购买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实施暂行办法》出台,在全国率先实践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模式。通过孵化托养照护服务中心,东莞将精准认定服务对象,为重度、困难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服务。
广东毅融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中心(下称“毅融中心”)是东莞孵化的首家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走进毅融中心,9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园区里,两栋彩色建筑矗立其中。走进综合楼二楼大厅,一个室内小型塑胶跑道环绕着几排桌椅,这里聚集了一群平均年龄超过35岁的特殊学员。
45岁的精神残疾人贞贞(化名)是其中一员。6月13日,是她来这里满3个月的日子。今年春天,当毅融中心刚刚开放时,她的母亲何妹带她到此处做评估,便一眼相中,“很舒心,女儿来了就不走了!”
毅融中心实行先评估后服务的方式,借助个人成果量表(POS)等评估工具,把握学员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量身设立发展目标。在这里,学员们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与护理寄宿制照护服务,接受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多方面训练。
步入园区综合楼一楼,艺能训练室窗明几净,毛笔、卡纸、课桌等用具整齐摆放;模拟超市、居家训练室相邻而建,货架、结账台模拟真实购物环境,电饭煲、炒锅、床铺、衣架则还原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康复训练室,精细动作训练台、用于上肢与下肢训练的康复器材一应俱全;药品阴凉柜里,每份药品被贴上标签,登记表上留下了使用痕迹。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刚刚组建的“家庭”里,每名学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园艺疗愈课上,他们人手一枝苗株,兴致盎然地在楼下园艺中心种植植物;艺能课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科目。有的学员不愿到房间午休,占据大厅的桌椅,或是有其他特殊习惯,也没人责怪;有的孩子情绪不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安抚关照……
朋友的陪伴、规律的作息、丰富的活动、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找回了和同龄人一样的普通生活。
“让生命线再延长一点。”东莞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东莞接下来将在三年内孵化两家规范化、专业化的托养照护示范性服务机构,落实375名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困难家庭的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争取下一个三年,东莞市每个片区都能建有一个托养照护服务中心,满足技术托养、居家托养需要,并辐射到整个片区。”
毅融中心逐渐成为残疾人的“第二个家”,那么他们能在这个“家”住多久呢?
毅融中心主任丰淦锋说,这个“家”将永远为他们敞开。
把女儿送走后,何妹有些不适应。养育女儿45年,这是她们第一次分开这么久。她努力调整心态,去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想象一下,贞贞以后可以独立生活,有尊严地过好每一天。”
撰文:龚菊薛屏摄影:孙俊杰
策划: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