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舆情研究》
黄灿戴学东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武艳飞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折射出我国治国方略的总体思想变革。国家治理让民主融入了治理,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承办的“粤治——治理现代化”的经验交流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届,共推出285个优秀案例,引发社会关注,不仅形成一批走在全国前列、获得先进表彰的创新经验,而且搭建了一个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多方参与的平台,还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和文集,有力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形象。其中“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就是研究成果之一。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晋升教授在丛书总序中谈道:“丛书旨在整合优质学术资源,集纳高层次研究成果,专注传播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学理探究,聚焦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大数据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传播与国家治理领域的研究,为国家治理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书为“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之一。主编黄灿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高级记者;戴学东为该集团新媒体公司总经理、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院长。
本书从理论指导到技术探索、个案解析,多维度进行深入的政务舆情研究,对各级党政机关做好舆情管理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一是以什么样的思维对待政务舆情;二是什么样的处置机制更高效;三是具体问题应该怎么具体处理。全书共分为三篇,在上篇·《制度》中,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以深圳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工作为例,论述了重大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与新闻发布的理念、机制和策略,认为新闻发布的关键是要回应社会关切,正面报道要敢于触碰“灰色”地带,追求引导实效。并指出:做宣传、舆论引导、新闻报道工作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心中有万千公众,眼前却只有一人”。复旦大学汤景泰教授依据典型热点案例,梳理、指出国内网络民粹主义言论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以及风险与危害,并从加强国内社交媒体账号的分类管理,实现“以算法对抗算法”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情感治理和价值引领能力来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民粹主义治理机制和路径策略。暨南大学曹轲教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城市治理、社区治理、企业管理、应急管理到节假日管理的相互关联性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媒介化社会的“舆情五边形”理念,并根据这五个维度的连接与转换,提出舆情处置的治理原则。中山大学张宁教授主要从理论体系、话语语境、实践运用上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这三个重要问题的内涵、外延和边界进行深度辨析,从而为基层的舆情引导提供实践指导意义。中山大学邓理峰副教授则融合不同理论流派对深度媒介化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形态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不仅解构了当前舆论格局整体态势,对意识形态工作与网络治理提出了主张,而且对完善舆情引导和新闻发布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中篇·《工具》篇中以南方舆情技术平台的探索创新为案例,重在分析广东在舆情管理工作上的创新经验,特别是在推进“粤治”工作上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效。下篇以近年来全国备受关注的9个类别17个热点事件作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各类政务舆情事件发生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应对思路、存在问题及经验启示,为各级党政机关的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考、打开了新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中说:“为政,通下情为急”。清代袁守定的《图民录》也强调:“凡上下之情,通则治,不通则不治。”舆情之情,为人情、民情、常情,政务舆情是社情民意。做好政务舆情管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保证人民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让社会治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助力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温暖,这也是“粤治”活动“以人为本”善治理念的重要体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途径,是“中国之治”的成功之匙。因此,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一方面其在经济增长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在治理创新方面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而“粤治”系列活动的展开,既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所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为推动广东的治理现代化乃至全国的治理现代化所做的努力和实践。
(作者为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