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支探险队,来到青海大浪滩盐湖探险,意外发现一具枯尸。警方展开调查。

李菇凉 2024-06-24 13:02:56

2016年,一支探险队,来到青海大浪滩盐湖探险,意外发现一具枯尸。警方展开调查。根据尸体旁仅存的遗物:一份洛阳报纸、几封带有关键字眼的书信、一副军用防风镜及手电筒等,最后查出这具残骸原来是我国的一位军队士兵! 罗布泊处于新疆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端,这里也被称为“死亡之海”。罗布泊的气候十分恶劣,每年都有200多天刮7级以上的大风,年降水量只有20毫米,白天炎热,晚上寒冷,昼夜温差极大。 因为在罗布泊湖附近还有一个充满着传奇的“楼兰古国”,这支由3人小队组成的探险队,他们就来到了青海大浪滩盐湖探险。探险小队准备前行,谁知,一阵风沙迷了眼睛,让他们无法继续前行。 探险小队只能在石头背后躲着,等待风沙过去。探险小队终于可以出发时,他们才走不远,就看到眼前出现了一具干尸。他们本想查清干尸的身份,可是在长年的风沙下,干尸已经面目全非,他身上的衣物也破破烂烂无法辨认了。 探险小队明白,他们无法查明干尸的身份了,他们赶快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他们在干尸的附近挖出来了他的一些遗物,这也成为了查明干尸身份的重要证据,这些遗物包括“一份洛阳报纸,几封带着关键字眼的书信,一副军用的防风眼镜和一只手电筒”。 警方通过洛阳报纸的刊印日期1960年9月13日,也就是说这具干尸去世的时间也就是在1960年左右,距离2016年,已经过去56年了。警方知道了他去世的时间,却不知他为何会带着洛阳的报纸出现在新疆,毕竟两地可是千里之遥。 警方看到他写的书信,因为时间久远,上边的内容已经无法辨认,只能看到信上几个明显的字“崇山”、“光明”和“巴中”。看到“巴中”,这很明显就是地名,四川一带,“崇山”和“光明”看起来更像是人名。 有了地点,搜寻的范围就比较明确了。警方立即和四川当地联系,因为如果出现了人口失踪,在当地肯定会有相关的信息。经过调查,真的有一个叫做李崇山的人在1958年报案,说他的儿子李中华失踪了。 念及李中华是成年人,他不是小孩子不存在被拐走的缘故,他可能就是主动离开家乡了而已,所以这桩失踪案到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一次查找,刚好就找到了证实了干尸就是很有可能就是李中华。 当查找“光明”时,就发现了邓光明,她刚好就是李中华的妻子,所以这两个名字对应上了,也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证实李中华的身份了。李中华有两个女儿,将她们的DNA和干尸内的DNA相比,结果显示一致,证明他们就是父女。 此时,干尸的身份也就得到了证实,他就是李中华,可是他为什么会出现在罗布泊呢? 原来,李中华家只是贫下中农,可是父亲从小就教导他要成为一个报效国家的好男儿。李中华在1949年12月,他就和妻子邓光明相识,并且很快就成婚了。可是新婚才不久,1950年国家抗美援朝,李中华就报名参军了。 这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邓光明拉着李中华的手,让他一定要保重,她会等着他回来。这一去就是3年,直到李中华因为腿部中枪没有办法继续战斗,这才退伍回家。 李中华到了家里,他很遗憾不能陪着战友们一起作战,但是家里也需要靠他养活,虽然他的腿因为受伤不是很灵活,但他还是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做过很多活计,棉纺厂、煤矿等等,不管多辛苦的活计他都愿意干。 为了能够多挣钱,他也常常出门打工,但他都会及时给家里写信。1958年,他很高兴地对家里说,他找到工作了,他还给家里寄了几十块钱,也让家里为他做了一件大衣,可是大衣做好了,李中华却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李中华在1958年出现在罗布泊,这里能够从事的工作,只有国家保密的核试验。因为这项任务的至关重要,参与的人都不能对家人说工作的内容,工作的地点,反正和工作相关的一切都不能说。 李中华遗骸所在的地方,刚好就是核试验的禁区,他当年就做过军人,如今国家有需要,他重新回来也是合理的。至于他遗物中的一份“洛阳日报”,这是要在洛阳当地才能买到的。 当时被分配到新疆罗布泊的士兵,有直接到达新疆的,也有一批从洛阳集合再转移到新疆来的,李中华很有可能就属于后者,因为在洛阳驻扎他才会买了洛阳日报,只是或许还来不及看,所以他就带到了罗布泊。 他衣物重中的防风镜,并不是一般的民用防风镜,而是当时军队特用,所以这也能证实他的军人身份。 他之所以会消失在罗布泊,很有可能就是他因为腿脚不便落队,就和部队走散了,他就在饥寒交迫中去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分散寻找水源的时候,因为风沙太大,李中华迷路了,就被埋没在黄沙之中。 在沙漠中被埋了,基本上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沙漠中没有方向,风沙到处都是一样的,一旦被掩埋了,就无法再找到了。不管出动多少飞机和人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 李中华当年被掩埋时,他知道自己得救无望,可他还是把写给家人的信件贴身收藏。李中华的妻子邓光明已经是一个老太太了,可她还是接回了李中华的遗骸,他也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