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到底能有多富? 王锡侯,江西宜丰县棠浦镇沐溪村人。38岁中举,没做过任何官、没考上进士、也没经商,而且脑筋轴、不是特别会敛财的人,一辈子就在自己村里窝着。 他用了17年,私自编了一个字典《字贯》,被卷进文字狱,于65岁时被乾隆下旨处决。 从38岁中举,到65岁被处决,27年时间他积聚了多少财富?这可是大案要案,有朝廷抄家记录的。 财产抄家列表: 王锡侯家属连坐者共21口; 住房十间半连砖瓦基地等项共估银三十六两六钱;——36.6两 门首空地一片估银三两二钱,鱼塘一口估银一两二钱;——4.4两 屋后菜地一块估银十二两五钱;——12.5两 竹木床桌椅凳架盘桶箱柜、锡铁磁瓦零星物件等项共估银六两九钱六分一厘;——约7两 谷一石五斗估银七钱;小猪一口估银三钱二分;鸡五只估银一钱五分。——约1.2两 以上财产为61.7两,看起来不多是吧? 看田宅资产,不就是一个寻常农户吗?顶天也就富农或小地主一个呗。 但是! 他还有所著《字贯》等书535部,还有雕版各版片4257块! 注意这个版片,版片就是雕版印刷时用的模板,用木头刻字,直接往纸上哗哗的印刷。 古代自己写书,有两种模式: 穷书生,就是手写的孤本。 有钱人,把自己写的书,刻制成雕版,用来印刷。 王锡侯是个书呆子,当然希望自己的书可以刊行于世,于是自己做了4000多块木头印刷雕版! 4000块雕版可能代表8000页的书。 目前年画雕版价格,查了一下大概是300元一块,但是这是电脑制图、机器雕刻的,成本极低。 放在古代,拿凿子咔咔的在木板上凿出凸出字体的一页书来,那得多少人力成本? 而且木板、桐油(防蛀)目前都是工业化生产,价格便宜,古代也是拿人手搓出来的。 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做雕版工匠的,这是古代的高精尖技术活:要识字,雕刻字体要好看,还得是左右反着的镜像字体,这手艺要多久练成?一个县能有几个这种好手? 咱们就按保守的算,王锡侯的一块雕版版片最少值现在1000元的物料、手艺、人力成本。 1000元一块,王锡侯存了整整4200块,那就是420万人民币的资产啊。 其实非常有可能还不止,因为印刷雕版不是凹挖刻,而是凸出字体的刻法,更费劲,要把字体之外的木头全削一层。如果价格往上走,那就奔千万资产去了。 官府对这些人工雕版的抄家报价仅为100多两,这明显往低了报,因为雕版刻的是逆书,一文不值了。 估计是把这几屋子的版片当木柴估价了,“木柴”都值到100多两银子,这能是一般人家吗? 要是王锡侯把这些雕版刻成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他家完全可以整成一个图书印刷工厂了。 要是他不是个书呆子,不痴迷于雕版印自己那破书,把这些钱用去买田置地开当铺、药铺,那能赚多少? 一个住在村里的老头,27年里啥也不干,养成了十间瓦房、20多口人衣食无忧,还能存下几百万巨款(资产),这是哪个农村人能做到的? 这就是一个举人的财力了。
雕版的价格,材料,技术。你都拿现代的和古代的比,偏偏不比人力成本,这偷梁换柱耍得是真溜。这么说吧,几斤大米请个熟练工匠大把人去做(古代农村很少用货币,一般都是粮食结算,这种情况解放初期都还普遍存在。)现代呢拿几斤米去请个技术工?
更正一下,古代雕版刻字工人基本上不识字,因为不识字也可以雕,识字的人不屑于干这个
這才是知識分子應該有的待遇
因果搞反了吧
起码是温饱,否则谁能读的起书
也许是他自己刻的呢?
小编主打一个扯淡
举人不用纳税,所以有很多地主把地挂靠在举人名下
古代人挣钱的手段少,手艺人也要有人雇,你以为能有多高的待遇,如果待遇好了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学,所以别瞎逼逼了,你按当时工价乘二就差不多,真有钱家里都是真金白银,古董字画
您可能高估了成本。而且低估了当年一个家庭的财力。如果一个地方几百年没有兵荒马乱。一个猎户的收入解放前大概是15块银元。我爷爷当年打猎,碰到一个妇女难产,打了一铳,产下一个男婴,那户人家给了15块银元。那地方是大山下,叫三角寨。小户人家。1938年左右。当年打猎一出去就是成月,当时从韶山回家路上。
21人的家庭,小猪一个,鸡5只,十间房,你给我说几百万家财?咋不说瓷器还是清朝古董,一个碗几万呢
家里没有现银?
放屁 这种算法 古人都是富豪
人家不是为了钱。哪像现代人心里只想钱。狗屁不是!
当年我们县有个举人,三个镇子的地都是他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