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

柳淮蕊 2024-06-28 18:36:38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的名字与两件国宝紧密相连,她就是潘达于,一个为守护文化遗产而奉献一生的平凡英雄。   潘达于的故事要从潘家说起。潘家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其显赫地位始于1797年。那一年,24岁的潘世恩高中状元,为家族赢得了荣耀,也开启了潘家世代为官的传统。   然而命运弄人,潘家虽贵为显族,却始终面临着子嗣凋零的困境。   到了清末,潘家的处境愈发艰难。为了延续血脉,潘祖萌不得不从旁门收养了潘承镜作为孙子。   然而这个权宜之计并未能改变家族的命运。潘承镜婚后不久便离世,留下年仅18岁的妻子丁氏孤苦伶仃。   就这样,原本名为丁氏的少女,在嫁入潘家仅仅3个月后就成了寡妇。为了维系潘家的香火,她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和重任,改名为潘达于,成为了潘家唯一的继承人。   1925年,潘家老爷子潘祖年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将潘达于叫到床前,托付她一项重大使命。   潘家拥有两件稀世珍宝——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商朝文物不仅价值连城,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潘祖年郑重地要求潘达于,务必守护好这两件国宝,绝不能让它们落入外人之手。   从那一刻起,潘达于的人生就与这两口鼎紧紧相连。她没有想到,这个承诺将会让她经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守护之旅。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当炮火逼近苏州时,潘达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她深知,若是带着两口沉重的鼎逃难,必定会引人注目,反而增加了失窃的风险。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两口鼎埋藏在地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潘达于冒着生命危险,悄悄返回苏州老宅。她连夜找来可靠的工人,挖开家中的地砖,将两口鼎小心翼翼地埋入地下。完成这一切后,她才松了一口气,带着家人匆匆离开。   然而命运再次给潘达于出了一道难题。1944年,潘家老宅突然坍塌。虽然日军尚未撤离,但潘达于知道,她必须再次冒险。她再次回到苏州,将藏有宝鼎的木箱挖出,寻找新的藏匿之处。这一次,她将鼎藏得更深,更隐蔽。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但潘达于守护的两口鼎却安然无恙。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践行了对先人的承诺,也为中华文化保存了无价之宝。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潘达于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主动联系文物部门,表示愿意将家传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   这一消息在文物界引起轰动。当工作人员来到潘家搬运鼎时,院子外挤满了记者和专家,所有人都想一睹这两件失而复得的国宝。   而作为守护者的潘达于,默默地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她终于完成了使命,为这两件珍宝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国家为表彰潘达于的无私奉献,决定给予她2000万元的补偿。然而,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潘达于婉拒了这笔巨款,并将其再次捐赠给了国家。她的举动,展现了一位普通公民对国家、对文化的赤诚之心。   潘达于的事迹很快传开,上海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授予她特殊贡献奖,以表彰她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贡献。这不仅是对潘达于个人的肯定,更彰显了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然而对潘达于来说,守护国宝的使命并未就此结束。她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书,用于教育下一代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她还应邀在多所大学进行演讲,向年轻人分享她守护国宝的经历,激励更多人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潘达于的故事很快传遍全球。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位中国女性为保护文物所做的努力,引发了全世界对文物保护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特别表彰了潘达于的贡献,将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人物。     (信息来源:王晓明,《守护历史的手笔:丁达于与苏州古鼎》)

0 阅读:52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