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天怼地怼领导:王安石的真性情与意难平

健柏谈文学 2024-06-29 12:36:11
- 思想开明、活跃的时代,为什么没有带来成功的社会变革?关于王安石变法,可供讨论的视角有很多,而这本《王安石“强辩”考》则以“强辩”这一王安石身上鲜明的标签为切入点,剖析变法时期激烈的朝堂辩论和思想交锋,从中可以看出北宋书生治国的诸多困境。 - 1⃣️“怼天怼地”的王安石 - “强辩”是王安石身上鲜明的标签,也是本书的核心议题。所谓“强辩”,并非简单的口才好,而是指王安石在辩论中表现出的一种咄咄逼人、不容置疑的态度。他喜欢通过逻辑推理和引经据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反对者进行激烈的驳斥,甚至不惜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强辩”特征在王安石的宦海生涯中屡见不鲜,比如他嘲讽张戬“不会读书”,评价章惇“无见识”,与司马光展开激烈辩论互不相让。 - 王安石强悍的“怼人”能力使他能够有力地驳斥反对者的观点,也为他赢得了宋神宗的信任和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他与反对派的尖锐对立,加剧了新旧两派的党争,为新法的推行埋下了隐患。 - 2⃣️书生治国:困境与遗憾 而历史的结果则告诉我们,王安石变法终究还是失败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书生政z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和困境。宋代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并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而,他们又受限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僵化的教条,例如重农抑商、轻视民众等。这种思维框架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难以找到妥善的应对方案。 - 王安石等士大夫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新法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但忽视了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尽管熙宁时期朝堂辩论活跃,但缺乏合适的机制来弥合分歧、达成共识,蕞终导致了新旧两派矛盾的激化。 - 3⃣️民意表达的悖论 - 王安石对民众的认识存在明显的悖论。一方面承认民众的理性,认为他们能够分辨自身利益并通过正式渠道表达意见;另一方面又认为民众容易被误导,需要官员引导和教育。这种悖论在王安石的变法实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 当百姓反馈对新法有利的信息时,王安石会采纳并加以利用;当民众反馈对新法不利的信息时,他则认为是“愚民”被误导,或者是有意煽动。他对新法效果的误判和对民众利益的忽视,也加剧了民众对新法的不满,影响了新法的成败。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