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毛远新因腿疾走出了秦城,他回到了上海和妻子、女儿住进了十几平米的小房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7-02 00:00:08

1993年,毛远新因腿疾走出了秦城,他回到了上海和妻子、女儿住进了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此后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对于失聪的女儿,毛远新一直心存愧疚。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官方信源整理撰写) 1943年,新疆的寒风吹拂着大地,毛远新这个年仅两三岁的孩子,生活在战乱与不安之中。 后来,他的父亲毛泽民被残忍杀害,他和母亲朱丹华也被关进了阴冷的监狱,这个年纪的毛远新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无忧无虑地成长,但命运却让他过早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黑暗。 监狱的日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毛远新常常在寒冷的铁窗前凝视着外面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 每当夜晚降临,监狱的阴冷和黑暗让他感到无比的恐惧,他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母亲朱丹华用颤抖的声音安慰他,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她的眼中却常常泛着泪光。 1945年,毛远新和母亲朱丹华终于被释放,回到了延安。 毛远新在延安的红色教育中成长,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关爱。 毛泽东对这个侄子给予了特别的关怀,毛泽东不仅带他游泳、教他读书,更是像父亲一样激励他努力上进。 毛远新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走出了童年的阴影,他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在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在延安的日子,想起毛泽东的教导和关爱,这些成为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 毛泽东对毛远新的爱护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叔侄关系,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犹如父子般,可以无话不谈。 毛远新在毛泽东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他的生活轨迹也因为这份特殊的关系而变得与众不同,毛泽东常常在忙碌之余抽出时间与毛远新谈心,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命运总是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波折,1976年10月,毛远新被拘留审查,这个曾经被毛泽东寄予厚望的青年,面临着人生的巨大转折,随后他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 就在毛远新被关押的三个月后,他的女儿李莉出生了,这个小生命的降临本该带来无尽的喜悦,但现实却异常残酷,李莉的母亲全秀凤也在接受隔离审查,家庭的巨大变故让刚刚出生的李莉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由于高烧不退,李莉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为了控制高烧,医生们不得不长时间使用青链霉素,这种药物的副作用让这个小女孩双耳失聪,李莉还没有来得及聆听世界的声音,便被无情地剥夺了听觉。 1982年,毛远新第一次见到随妻子来探监的女儿时,心中百感交集。 那个瘦小的女孩儿,充满恐惧地躲在母亲身后,对他这个“陌生人”充满了戒备,毛远新多么想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弥补这些年来的缺失,但李莉却害怕得不敢靠近他。 1993年,毛远新刑满释放被安排到上海,尽管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但父女之间的隔阂并未因此而消除。 他们住在上海一间仅有13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空间狭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拥挤而压抑。 李莉总是躲到舅舅的房间,不愿与父亲亲近,每当毛远新尝试触碰女儿的手,李莉都会迅速缩回去。 语言的障碍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沟通难度,父女间似乎隔着一条无形的鸿沟。 毛远新心中的自责和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窗前,思考着如何弥补对女儿的亏欠。 为了弥补父女之间的隔阂,毛远新决定从帮助女儿学习入手,他深知,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慢慢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毛远新发现李莉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引导李莉学习美术,他买来各种美术用具,手把手地教她素描、水粉和透视学。 每当李莉完成一幅画作,毛远新都会给予她真诚的鼓励和赞赏,这些言语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李莉的心。 通过这些艺术创作,父女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李莉渐渐对父亲的态度有所改变,不再那么抗拒他的接触,她考上了上海聋哑青年技校的美术班,在校期间,毛远新继续支持和鼓励她,让她感受到了父亲的关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莉在学业和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她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00年,李莉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聋哑人成人教育大专班毕业,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毕业证书。 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李莉不再回避与父亲的接触,反而开始主动与父亲分享她的生活和心情。 通过这些共同的努力和经历,他们开始理解彼此,学会了用心沟通。 毛远新看到女儿的变化,感到无比欣慰,李莉也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渐成长为一个自立自强的成年人,她主动关心和照顾年老的父亲,父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密和温暖。

1 阅读: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