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冲突才是北周出局的主因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5-06 11:21:18

文 / 子玉

北周的历史使命是,既要代表关陇集团的群体利益,还要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汉化改革将北周王朝打造为一个汉人王朝以消弭胡汉矛盾,更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发挥北朝的军事和经济优势,混一南北,统一天下。

反观北周诸帝,武帝宇文邕能扛起这个重任,但接棒的宣帝宇文赟却是个不合格的选手,幼帝宇文阐更不可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北方只能换人。于是就有了杨坚建隋。

隋朝建立,不过是顺应历史潮流。

大象二年(580)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赟突然驾崩,经过领内史郑译、御史大夫柳裘、内史大夫韦暮以及御正大夫皇甫绩密谋决议,最终选了大前疑杨坚为辅政大臣,掌控了北周权力。

杨坚辅政之后就开始打击宇文宗室,铲除忠于宇文家族的一切势力,为改朝换代做着各种准备工作,并于581年二月十四日接受了静帝宇文阐的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隋王朝。

杨坚称帝建隋,不是个人能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他得到了包括关陇贵族、官僚系统、广大平民等多数群体的支持,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动作。

先说大势。北周的历史使命是,在攻灭北齐统一北方之后接着积蓄实力完成混一南北的历史使命。武帝宇文邕在世时,是完全以目标为导向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意外的是,武帝却在北征突厥的过程中突然病倒,英年早逝。

那么,不管是谁接棒武帝的事业都必须扛起统一的大旗为兼并南朝蓄力。但是很可惜,继位的宣帝宇文赟却似乎并不具备这个素质,反而是一脚踏入享乐的江湖中不想出来,甚至还干出了将皇位传给七岁幼子宇文阐自己当太上皇的尴尬事。

面对不堪重任的宇文赟,关陇贵族肯定萌生了将其换掉的想法,这在武帝宇文邕还在世时就已经有人给武帝建议。王轨就曾经劝过武帝:“皇太子之不堪,恐怕担不起陛下的家事。”

王轨口中的家事不仅是指北周的江山,更是指一统天下的历史重任。

但由于武帝次子宇文赞更不堪,而其他儿子还小,武帝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坚持以宇文赟为皇太子,然后寄希望于棍棒教育以期改变太子的心性。只是,武帝还没完成对太子的重塑,就撒手西去,让宇文赟以一个顽主形象成为北方的主导者。

储君之选是武帝最无奈的事 图源/剧照

宇文赟即位后的种种表现,都足以证明,他根本无法继承武帝的事业。武帝刚驾崩,宇文赟就是一顿情绪发泄:“死得太晚了。”完了就是各种作,不仅将武帝后宫中的女人收为己有,更是开始了以酒为伴的日子。玩嗨了之后,他甚至同时册立了五个皇后,破了历史记录。

这也就罢了,宇文赟为了强化皇权还同时对内部开始清洗,不仅打击宇文宗室,还诛杀朝臣,齐王宇文宪,将军王兴、独孤熊、豆卢绍之死就是典型。一切动作都是对内。

但现实却是,一切组织都必须得以更高的目标为引领才能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维系组织的发展。比如,孙权在孙策去世之后拿出一份帝业规划图来同时争取江东世族、淮泗元从派、北方寄居士人的支持,刘备也必须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才能争取荆州派和益州派的支持。

同样,宇文家族也必须以混一南北一统天下为目标来换取关陇集团和关东门阀的支持。

既然宇文赟将刀对准了内部,不断消耗内部资源,那么关陇集团在共同目标面对腰斩的情况下就太有必要重新选一个皇帝了。宇文赟在世时,关陇集团操作起来还稍微有点难度,但面对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则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这就是杨坚为什么会那么轻松就完成了改朝换代动作的核心原因。

因为,只要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杨坚就掌握了关陇的资源优势,再加上并州总管李穆、幽州总管于翼的支持,即使关东皆反,杨坚都没太多压力。杨坚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的叛乱。

为什么赵翼会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关陇集团之所以扶杨坚上位主要还是因为,宇文氏已经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关陇集团在创立之初就是利益共同体,共同分享关陇的蛋糕,宇文泰最多就是一个分配者的角色,只是在宇文泰去世之后,宇文护将宇文觉扶上帝位之后,大家才有了君臣的名分,但本质上,关陇还是大家共同的蛋糕。

但宇文赟一上来就不自量力频频针对关陇贵族,就连杨坚都遭到打击,因此是惴惴不安。宿卫宫伯下士杨文祐给宇文赟列举的“八失”中的其中一条就能说明问题:“大尊比来事多独断,不参宰辅,与众共之。”

直击宇文赟不与大家分享权力的主要矛盾。

宇文赟驾崩之后,大家就更在幼帝宇文阐身上看不到希望。为了选一个合适的人来代表大家的利益,关陇贵族都有必要主动推进改朝换代的动作扶立能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上位,这个人选就历史性地落在了杨坚身上。

后世的后周勋贵放弃柴荣的幼子柴宗训的原因也是如此,柴宗训不能代表后周勋贵的利益。

宇文阐不能代表关陇勋贵的利益 图源/剧照

再说,进一步实施汉化改革,消弭胡汉矛盾也是武帝接班人的主要任务,属于统一目标的配套动作,幼帝宇文阐同样无法担起这个重任。

所以,不管是统一重任、汉化改革,还是代表大家的利益,宇文氏都已经不再是合适人选,必须下台。

看看当时支持杨坚的人,李穆家族、于瑾家族、韦孝宽家族...关陇贵族和门阀几乎一边倒支持杨坚上位,而反对杨坚的则是以尉迟迥和司马消难为代表的外戚集团。

由于实力悬殊巨大,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关陇集团。

杨坚掌权之后,很快就迎合了历史趋势。581年,杨坚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命令大家都改回汉姓。自此,杨坚也与“普六茹”的姓氏正式告别。

宇文泰当时因为是鲜卑势力为主导,不得不给大家改鲜卑姓以增强内部的粘合力,如今,汉化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有必要在文化、政策层面来一次大调整,而改回汉姓就是标志性动作。

在即位之后,杨坚又废除了宇文泰当时依据《周礼》所制定的六官体制和礼仪制度,改用从汉魏三公九卿制演变而来的三省六部制,以表明自己是秦汉以来汉族正统王朝的直接继承者。

只有将大隋标定为正宗的汉人王朝,杨坚兼并南陈才能光明正大地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号。

在给汉化改革进行收尾之后,杨坚就厉兵秣马为兼并南朝统一天下做各种准备。

杨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才是北朝最合格的继承者。

当然,杨坚做得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将权力与关陇集团做了分享,大隋的重要岗位大多都由关陇集团来填充。

当然,杨坚父子对关陇集团动刀那是后来的事,没有灭陈的军功,杨坚根本不敢和关陇贵族过招,那样只会复制宇文氏的命运,杨广后来横死江都就是证明。

在这些工作之外,杨坚还打了非常重要的一张牌:恢复被武帝宇文邕禁毁的佛、道二教,换取了有大量信众基础的老百姓的支持。

一个是禁止宗教,一个是支持,杨坚自然会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其政治成熟也由此可见。

那么问题来了,宇文氏有没有避险的可能?

理论上来说有,只要宇文家族同时满足三点条件就行:持续推进汉化改革,消弭胡汉矛盾,将北方所有力量聚焦为一个点;扛起混一南北一统天下的大旗;继续代表关陇集团的利益。

反观当时的太子宇文赟,则根本不具备这个素质,幼帝宇文阐就更不用提了。

宇文赟不能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图源/剧照

既然不能满足以上条件,那宇文氏只能面临被动退出历史的命运,而乱世的话语权从来就是属于军功派的,关陇集团轻轻松松就能完成改朝换代的动作。

如果武帝想避开风险,则只能打破常规在宗室中寻找合格的继承者来接棒自己的事业。为什么游牧民族总是以军功为切入点选接班人,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政权在乱世中的维系。后来的赵匡胤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将弟弟光义选为接班人。

乱世,绝对不能以盛世的规则来行事。

反观当时的宇文宗室,是有符合条件的人的——齐王宇文宪不仅年长、有灭齐的军功,且长于谋略,能团结众人,是最合格的选手。

但因为其是武帝的弟弟,最终被武帝放弃。

武帝在放弃宇文宪的同时也放弃了北周王朝。

都说武帝雄才大略,但在继承人这件事上还是没有走出血缘的围城,最终葬送了父亲宇文泰打下的江山。

反而成就了亲家杨坚。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5 阅读: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