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

南坡青丝蛊 2024-07-02 19:59:23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即使母亲一字不识,但是名望、地位、幸福、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悔呀! 季羡林这个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代表着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成就。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季羡林在东方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这位学者辉煌的人生背后却隐藏着一份难以弥补的遗憾——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童年时期的季羡林如同其他孩子一般,在母亲的怀抱中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几年。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命运即将把他推向一条与母亲分离的道路。 在他六岁之前母亲的身影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她的温柔笑容、轻柔的抚摸,以及那些平凡却温馨的日常生活片段,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季羡林幼小的心灵中。 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六岁的季羡林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济南叔父家寄居。离别的那一天,小小的季羡林只记得母亲含泪的双眼,以及自己内心那份难以言喻的不舍。 当晚在叔父家的陌生环境中年幼的季羡林第一次体会到了离开母亲怀抱的痛苦。他蜷缩在床上,无声地哭泣,泪水浸湿了枕头。 这一夜的孤独与思念成为了日后漫长岁月里,季羡林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在济南的求学生活中季羡林逐渐适应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对母亲的思念却如同潮水般,一次又一次地涌上心头。 每当夜深人静他常常会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想念远在家乡的母亲。虽然叔父家人对他也算照顾,但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在漫长的求学岁月里季羡林仅有三次短暂的回乡机会。第一次是在他上小学时期,为了参加大奶奶的葬礼。 虽然时间短暂,但能够再次见到朝思暮想的母亲,季羡林内心充满了喜悦。母亲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仿佛要将这些年来的相思之苦一扫而空。 然而由于正值丧期母子俩不得不克制内心的欢喜,这份遗憾也成为了日后季羡林心中的一个结。 第二次回乡是在季羡林上中学时期,因父亲病重而匆匆赶回。这次回乡,季羡林亲身体会到了家庭的困境。他每天坐着颠簸的牛车,往返于家里和远处的中医家之间,希望能为父亲寻得良方。 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作对父亲的病情并未好转,在这短暂的停留中,季羡林看到了母亲憔悴的面容和眼中的担忧,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 第三次回乡是为了参加父亲的葬礼。此时的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妹妹两个人。看着失去丈夫的母亲,季羡林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愧疚。 他多么希望能留下来陪伴母亲,但求学的责任却不得不将他再次带离家乡。离别之际母亲强忍泪水的样子,成为了刺痛季羡林内心的一根刺,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让他心如刀割。 就这样季羡林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济南到北京,再到德国留学。他的学识日渐渊博,声名鹊起,但内心对母亲的思念却从未减少。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那个在家乡默默等待他归来的母亲。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残酷的玩笑。 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一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般传来——母亲病重。当他急匆匆地赶回家乡时,却只见到了母亲的遗体。 这个打击对季羡林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他跪倒在母亲的棺木前,泪如雨下。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愧疚和自责,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他懊悔自己为何不能在暑假抽出时间回家看望母亲,懊悔自己为何如此忽视了母亲的存在。 在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季羡林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临走前他回头望了一眼破旧的家门,看到一条老狗静静地趴在门前。 这个画面深深地刻在了季羡林的脑海中,成为了他此后漫长岁月里,每每想起母亲时浮现的场景。 随着年岁的增长季羡林在学术界的地位日益崇高,但对母亲的思念却从未减弱。在他的梦中,母亲的身影常常出现,虽然面容已经模糊,但那份温暖和慈爱依旧清晰。 每每从这样的梦中醒来,季羡林总是泪流满面。 晚年季羡林通过写作来追忆母亲,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在文字中反复诉说着对母亲的歉疚,对那些错过的时光的悔恨。 这些文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成为了唤起世人珍惜亲情的警钟。季羡林的一生,成就斐然,但内心始终萦绕着对母亲的思念。 要在尚未为时已晚之前,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特别是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因为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所有的后悔都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来源:中国孔子网《季羡林:我的母亲》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 2024-07-02 21:19

    名望,地位他都不缺,所以不会选,选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