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三军团的“娃娃营”中有一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小战士,他叫张金龙。 这个“娃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7-02 22:00:29

长征中,红三军团的“娃娃营”中有一位年仅十二三岁的小战士,他叫张金龙。 这个“娃娃营”是由一群年纪尚小的红军战士组成的,他们虽然年幼,却与成人一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展现出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了关键阶段,红三军团突破腊子口后,继续向北进发。 腊子口,这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地方,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大险关,突破后,红军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红军在北上的路途中,时刻面临着敌人的袭扰和追击,敌人派出了大量的部队,对红军进行穷追猛打,企图将他们彻底消灭。 一天清晨,红三军团刚刚扎营休息,突然间,敌人从四面八方袭来,炮火连天,枪声四起。 年仅十二三岁的张金龙,作为“娃娃营”的小战士,毫不退缩,和战友们一起英勇作战,就在这时,一颗冷枪穿过了战场的喧嚣,击中了张金龙的大腿。 剧烈的疼痛让他瞬间失去了知觉,整个人如同断线的风筝般从山坡上滚落下去。 天色尚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寒冷的山风吹得树叶哗哗作响,给这寂静的清晨增添了几分凄凉。 他努力想要站起来,但大腿的伤口剧痛无比,每一次试图起身的动作都让他痛得冷汗直流。 大部队早已走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山谷中的回音和不断袭来的寒风。 毕竟他还是个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剧痛,他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禁不住哭了起来。 哭过之后,他渐渐冷静下来,心中升起了一股不屈的力量,他告诉自己:“我是红军战士,我不能被打倒,我要坚强起来!” 他每移动一步,伤口就裂开得更厉害,鲜血不停地从伤口渗出,染红了他的裤腿和地面。 寒冷的清晨,他的意识渐渐模糊,再次因失血过多而昏迷过去。 当张金龙再次醒来时,他发现炕旁站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正用锋利的小刀小心翼翼地从他的腿上取出嵌入肉里的子弹,旁边的慈祥老奶奶则关切地看着他,眼中满是忧虑和怜惜。 原来,这是一对老猎人夫妇,那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山中狩猎时,发现了昏迷的张金龙。 他们看到这孩子满身是血,奄奄一息,立刻意识到他是红军战士,便毫不犹豫地将他带回家中,开始悉心照料。 两位老人没有子女,孤独的生活让他们对张金龙格外关心,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疼爱。 老爷爷经验丰富,知道如何处理枪伤,他用从山中采来的草药为张金龙止血消炎,又小心地用布条固定住伤口,防止感染。 每天,老爷爷都会细心检查张金龙的伤口,更换药物,确保他的恢复进程,老奶奶则负责照顾张金龙的饮食起居,每天熬煮营养丰富的汤药,帮助他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金龙的伤口逐渐愈合,行动也变得更加自如,他能够在炕上坐起来,慢慢地练习走路。 大约一个月后,张金龙的伤口已经痊愈了大半,虽然腿上还留有伤痕,但他已经能够自由行走。 正当张金龙快要康复时,老猎人家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 消息传来,“马家军”开始在这条山沟里进行地毯式搜查,这些人以残忍和野蛮著称,他们无情地追捕红军战士,对任何疑似红军的人都毫不留情。 一天早上,张金龙还在炕上休息,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门被粗暴地推开,一个“马家军”军官带着几名士兵闯了进来,老猎人夫妇显然没有料到他们会这么快找上门来,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军官毫不客气地走向炕边,一把将张金龙拉了起来。 老奶奶慌忙上前拦住,急切地说:“这是我的孩子!”但军官并不理会,冷冷地扫了一眼张金龙,随手从他的怀里翻出了一顶红军军帽。 这一发现让军官顿时狰狞起来,他毫不犹豫地给了老奶奶两个耳光。 张金龙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激怒了,他强忍住腿上的疼痛,挺直了身子,直视着军官。 军官看着张金龙的眼神,冷笑了一声,似乎在等待他的乞求和屈服,张金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畏惧。 军官开始质问老猎人夫妇,但他们坚持说张金龙是他们的孩子,试图掩护他。 军官显然不相信,命令士兵搜查整个屋子,希望找到更多证据。 屋子很快被翻得一片狼藉,但除了那顶红军军帽,军官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他命令士兵将张金龙押出去,准备就地处决。 张金龙知道自己已无退路,但他依然保持着镇定和尊严,他抬头看着那些“马家军”士兵,眼中没有一丝恐惧,只有无比的坚毅和对抗日的深情。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将自己的死变成一场胜利。 他知道这些士兵中,有些人内心或许还保留着一丝人性和正义感,他大声地对军官说,他不怕死,但他请求用刀砍他的头,而不是用子弹,因为每一颗子弹都应该留给日本人,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正义和无畏。 这番话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军官一时语塞,手中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 军官最终没有处死张金龙,而是把他送回了老猎人的家,并留下了一些银元。 后来,在老猎人的协助下,张金龙最终成功到达陕北,与部队重新汇合。

0 阅读: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