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个美国医生说他在中餐馆吃完饭,就会感觉脸热和手抖!随后,他就把这个

南坡青丝蛊 2024-07-03 18:59:26

1968年,一个美国医生说他在中餐馆吃完饭,就会感觉脸热和手抖!随后,他就把这个症其名为“中华餐馆综合症”并发布到了权威杂志上,然而,这一切都是针对味精的阴谋。 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兴起一股抵制味精的浪潮。这股浪潮的源头与一位美国医生有关。 他在一家中餐馆就餐后,声称自己出现了面部发热和手部颤抖的症状,回去后就将自己的经历撰写成文,并将其发表在了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并推测这可能与中国厨师在烹饪过程中添加大量味精有关。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报刊、电视台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将“中华餐馆综合征”描绘成一种新发现的健康威胁。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这一概念很快在西方社会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对中餐,特别是对味精的恐慌。 同时一些西方科研人员开始着手研究味精对健康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动物实验,试图证实味精的有害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项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向小白鼠体内注射了大量的味精水溶液,然后观察其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高剂量味精注射的小白鼠出现了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反应。部分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味精可能会破坏动物的神经细胞。 而味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时日本池田菊苗教授意外发现了谷氨酸钠这种物质。 如今,味精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式生产的,就是利用“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淀粉液中进行发酵。 这种方法不仅产量高,而且成本低,使得味精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此,我们现在食用的味精实际上是一种发酵工业产品,而非化学合成品。 后来味精传入中国,1983年,河南省的味精厂成立,打响了“莲花味精,味道无可替代”的名头。 短短15年时间,莲花味精远销海外70多个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1998年,莲花味精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我国味精第一股,当时市值高达7亿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味精有害”的谣言逐渐传回东方。民间“味精致癌”的谣传越来越多,同时各种所谓“更加健康”的鸡精产品趁机崛起,并迅速蚕食原本属于味精的家庭消费市场。 当时,不少专家跳出来说,“味精是化学合成的,吃多了会脱发、会致癌”。 但早在1999年,我国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得出了与国际上一致的安全结论。 多项权威机构的评估报告显示,在正常食用剂量下,味精对人体并无害处。 但谣言往往以貌似合理的说法出现,利用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传播。 而相比之下,辟谣的过程却显得异常艰难。科学的论证往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而谣言则常常以简单易懂、耸人听闻的方式呈现,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传播。 春都火腿肠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曾经的行业翘楚,春都火腿肠曾拥有全国最大的火腿肠生产基地和70%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一个关于“人肉火腿”的荒诞谣言,却给这个品牌带来了致命打击。 尽管这个谣言在现在看来显得十分荒谬,但在当时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最终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霸王洗发水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曾经霸王在中草药洗发水是所有国产日化品牌追赶的目标。 然而,2010年香港《壹周刊》的一篇报道,称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二恶烷,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摧毁了霸王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 尽管国家食药监局曾发布官方说明辟谣,但收效甚微。即使后来在法庭上赢得了诉讼,但对于霸王来说,这场胜利来得太晚了,企业的声誉已经难以挽回。 娃哈哈作为国民饮料品牌,同样未能幸免于谣言的侵扰。2011年,有网友造谣称娃哈哈营养快线阴干后可变成避孕套。2015年,又有谣言称爽歪歪、AD钙奶等产品含有肉毒杆菌。 这些谣言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尽管娃哈哈多次澄清,但仍无法阻止谣言的病毒式传播。 谣言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深远的。即使谣言最终被澄清,但在公众心中留下的负面印象却难以完全消除。 许多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而选择避开曾经涉及谣言的产品。这种长期的品牌信任危机,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有的市场地位,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起辟谣和科普的责任。 媒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能构建一个理性、健康的信息环境,减少谣言对社会和企业的危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因此,培养独立思考和信息辨别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一个看似合理的说法,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怀疑态度,主动去求证? 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理性和智慧,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2017-11-20央广网—— 揭秘味精的“前世今生”

0 阅读: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