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7月刊文章告别“时代对手”波尔(2) 文/杨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

之双聊体育 2024-07-03 20:49:57

【乒乓世界】7月刊文章 告别“时代对手”波尔(2) 文/杨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时候机会比想象中来得更早。2002年11月3日,济南男子世界杯决赛波尔以4比1战胜了大满贯孔令辉,捧得了冠军,这时候距离大球改革刚刚两年一个月零两天。 比丢掉一座冠军奖杯更令人“害怕”的,不仅仅是波尔21岁的年纪,更是他在决赛中展现出的对40毫米大球“以攻对攻”的全新理解,以及大球与自身技术特点的完美融合。从战术意识到技术框架,刚过弱冠之年的波尔“无意之中”定义了大球时代横板双反打法的基本雏形,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构建起自己以旋转、均衡、实力为内核的打法体系。 从上带视角着:2002年至2008年、21岁到27岁的六七年间,是波尔膜业生涯的巅峰期。特别是2002年济南世界林夺冠至2006年不莱梅世乒赛团体赛酣战“二王一马”期间,波尔的技术体系走向了全面成熟。正手有一手被刘国梁当时称为“世界第一转”的高吊弧圈球,落点浅、弧线低,平稳对付过去,极易被连续压制,发大力快带反撕,又很容易失误;反手有一板领先于同时代所有选手的反拉弧圈球技术,在其它选手还习惯反手贴防时候,波尔已经开始反手位攻防转换;第三是超强的正、反手连续拉能力,只要让其上手,就会被带入他的节奏,脱身不得。彼时的波尔具备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名对手的绝对实力,不仅仅是一穿二,甚至可以一穿三,2005年比利时列日世界杯他就做到过一次,连续战胜了王励勤、马琳和王皓,三个占据中国男乒前三把交椅的男人。 波尔的阿克琉斯之踵 世无完美,强大如斯的波尔也绝非无懈可击。波尔的阿克琉斯之踵,一是技术,二是性格,三是心态。 诚然,技术实力是王道,波尔的强势崛起,借助于优先吃到了先进技术的红利。但是综合来看长远来看,改革其实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一点在波尔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波尔的瓶颈也率先在技术端表现出来,并制约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技术风格本没有对错之分,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会慢慢凸显出优劣之别。波尔的技术“死穴”是在其正手,起下旋球这一板几乎只会拉加转弧圈,缺少一板一锤定音的爆冲。在其职业生涯中前期,因为身体状态、技术能力、器材胶水等诸多因素加持,与顶尖选手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但是,越到后来,特别是伴随无机胶水和新材料球的推行,极大削弱了波尔以“旋转”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体系,这一板“正手加转弧圈”逐步沦为了对手战胜波尔的突破口。 波尔的技术风格,优点在于稳定,缺点在于“太过稳定”,缺少一板过的绝对质量。波尔以连续与回合见长,但在奥运会、世乒赛等顶级大赛的顶尖对决中,实在是“少少益善”,多一板球就多一板失误的风险,绝对质量的缺失,成为了波尔在关键大赛中“始终差一口气”的致命伤。比如,2003年巴黎世乒赛输邱贴可、2004年雅典奥运会败于老瓦、2005年上海世乒赛负刘国正等等,每每被对手缠住之后,赢一分需连续数板,丢一分则稍纵即逝,越打到后面越发虚。 再比如,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1/4决赛波尔迎战柳承敏。从打法类型看,左手横板两面弧圈的波尔几乎是柳承敏“单面拉”选手的天敌,但在这场比赛中,柳承敏在战术上化繁为简,死死抓住波尔第一板正手加转弧圈质量不高的“命门”,把爆冲、反拉发挥到了极致,回合极少,效果极好,上演了“以点破面”的教科书式对决,最终波尔以0比4败北。 再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单1/8决赛,波尔被正手力量比自己大几号的阿鲁纳罩的严严实实,2比4输得不甘心。 第二,是性格。 远在奥登沃德上小学期间,5岁的波尔就加盟了当地TSVHochst俱乐部,8岁的他已经叩开了德国国家队门。上学时的波尔不显山露水,高中时期的好友韦科尔曾如此形容说:“蒂姆是个很安静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个文静的男孩子已经打进了国家队,而且收入相当可观。不过,蒂姆也不安分,他搞过恶作剧,染过头,打过耳洞,和我们一样曾经狂热地追求着前卫音乐。但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比较听话、温顺的孩子。” 2002年在中国济南,年仅21岁的波尔连续击败王励勤和孔令辉,拿到了世界杯男单冠军,世界排名跃居第一,成为了德国媒体口中“13亿人的对手”,被冠以“瓦尔德内尔接班人”的称号。2003年底,又与心爱的菲律宾姑娘德艾喜结连理,事业与家庭迎来了双丰收,似乎早早到达了人生巅峰。 【共4期,未完待续】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