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彻底否定了样板戏,那戏曲舞台将重新被帝王将相所占领!

茉莉香馨 2024-08-08 15:53:31

《舞台与银幕:革命英雄的传奇与现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身影总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或以壮烈的牺牲,或以智慧的策略,或以不屈的意志,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图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英雄的形象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他们所传递的力量与信念。

“样板戏”,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政治内涵,重新定义了英雄的概念。它巧妙地将现实革命题材与京剧、芭蕾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戏剧形态。在这些舞台上,英雄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而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复杂性格的立体人物。

“三突出”原则下的创作,让英雄形象更加鲜明,他们的形象高大全,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英雄摒弃了传统人道主义的视角,转而以阶级论作为价值基石,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形象虽然失去了一些“人情味”,但却更加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需求。

艺术形式的创新与融合,是“样板戏”的另一大特色。它大胆地吸收了古今中外的艺术元素,使得京剧与芭蕾的表演形式和程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真实观和艺术趣味的认识。

《智取威虎山》作为“样板戏”的代表作之一,其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更是一段传奇的旅程。这部作品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经过多次改编和打磨,最终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所展现的不仅是黑白分明的正邪对立,更是一种智谋与勇气的较量,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经典故事模式。

在这个故事中,英雄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他们不仅是革命斗争的参与者,更是传奇故事的创造者。这些英雄人物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战斗情节中,展现出了理想化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传奇。

电影《智取威虎山》更是在“三突出”原则的指导下,将原始文本中的“智取”原貌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使之成为了一场孤胆英雄的独角戏。这种改编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英雄形象更加鲜明和深刻。

徐克导演的独到视角和手法,更是将《智取威虎山》重塑为一部充满革命战争氛围的武侠片。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客,而是具有革命精神的战士。他们为了大局牺牲个人利益,展现出了侠义精神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吸引力,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轻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正是对英雄情结的一种共鸣。杨子荣的形象,以其不守规矩、不守纪律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拒绝“规训”的气派,成为了年轻观众心中的理想化形象。

英雄的形象,始终是人们心中永恒不变的梦想。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照亮了无数平凡人的道路。英雄这个词,从来都无法被完全界定,不同时代、不同人甚至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着自己对于英雄的独特解读。徐克导演的英雄情结,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智取威虎山》公映之前,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是怀旧的中老年群体,然而事实却证明,真正热爱这部影片的观众大多是年轻人。这种现象,从观众心理幻想性抚慰的角度来解释,杨子荣的形象更容易成为年轻观众日常生活的间歇物与填充物,提供了“真实”的幻觉,以弥补其现实欲望的不可得,并提供自我抚慰式的心理诉求想象。

而另一段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光辉史实。它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海南岛的一个小山村中,一百多名穷苦女孩为了反对压迫、争取男女平等、保护苏维埃政权而英勇杀敌、竭尽全力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壮丽篇章。这支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部队,共有一百零三名成员,她们分为三个排、九个班,每班十人,除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两名年迈的庶务挑夫是男同志外,其余都是女同志。

在特委的领导下,女战士们经常深入农村做群众工作,她们宣传发动群众、注重维护军民关系、参加农业生产,在苏区与群众相处融洽,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与此同时,她们还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红军、扩大红军的力量。她们为群众讲解革命道理、保卫苏维埃政权,在紧急时刻更是不怕牺牲、勇敢地拿起枪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奋战多达五十余场,出色地完成了保卫红军军师部和苏维埃政府机关的任务。

“战地琼花分外红,红魂青史留余香。”虽然这支娘子军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她们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却流传至今,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被人们广为传颂。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这支女子部队的事迹被融入到一系列艺术作品当中,激发了艺术生产的无限冲动。

而经典红色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则是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出发,与西方传统和声、作曲等技法相融合的艺术瑰宝。它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音乐的织体创作技法,坚持中国传统旋律线条的抑扬顿挫、婉转悠长,突出了中国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这部组曲对现在的中国人了解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实现了当代人与革命先烈的对话,让人们回忆过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1928年出生的杜鸣心先生就是这部组曲的创作者之一。杜鸣心先生曾说:“如果彻底否定了样板戏,那之后的舞台谁还来创造歌颂工农兵的经典?”

杜鸣心的父亲在淞沪会战中英勇牺牲以抗击日军,为了保护抗日英雄的后代不受敌人的迫害,杜母万般无奈下将他送到当地的儿童收容所,随后杜鸣心跟随收容所逃往重庆躲避战乱。在永川县的一所保育院里,杜鸣心凭借其极高的音乐天赋被选入陶行知重庆育才学院系统地学习音乐。

在1939至1948年这十年的学习生涯中,杜鸣心师从贺绿汀、任光、范继森、查哈罗夫等数位音乐教师系统地学习了基本乐理、乐器演奏等知识。1949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时,杜鸣心凭借其高水平的音乐素养受聘成为一名钢琴教师及视唱练耳教师。

1953年他在国家的资助下前往俄国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公费学习作曲,并于1958年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继续任教,培养了许多出类拔萃的音乐家。他的学生之一的作曲家王立平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乐章传天下功成名就,德艺育后人桃李芬芳。”

战争时期,杜鸣心的作品极具民族风情并表现出强烈的报国情怀,如《新山歌》《怀乡曲》《薪水是个大活宝》等。留学苏联期间,他积极尝试不同的曲风并创作了广泛的作品,其中以乐器见长并创作了许多融合中西方特色的经典作品如《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牛郎织女组曲》《节日序曲》等。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学成归来的作曲家之一,杜鸣心在特殊年代为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继续向前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受自幼音乐学习环境和留学苏联经历的影响,他十分善于将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1958年杜鸣心从苏联学成归来后与吴祖强、施万春、戴玄威、王燕樵深度合作,选取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七个极具代表性的片段改编成同名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为这部红色经典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艺术的长河中,英雄的故事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被传唱。《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戏剧和电影的杰作,它们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人民情感的寄托。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形象超越了传统英雄的范畴,他的行为虽然不守规矩,却展现了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正义的执着。这种形象与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从杨子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一种反抗现实束缚的力量。

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更是一段女性力量的赞歌。这些女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对理想的追求。她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

艺术与现实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红色娘子军》的钢琴组曲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激昂的旋律,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杜鸣心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的风貌。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银幕上,英雄的故事总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这些英雄的形象,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他们所传递的精神价值却是永恒的。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英雄的故事,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为理想和自由奋斗的人们,更是为了激励我们自己,在面对现实挑战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努力。

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勇气、智慧、牺牲和爱,这些品质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核心。让我们在这些英雄的引领下,继续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3 阅读: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