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闽浙总督端方参观柏林博物馆时,发现一座石碑很特别。他走近一瞧,惊得目

辛毗爱历史 2024-07-05 20:17:57

1906年,闽浙总督端方参观柏林博物馆时,发现一座石碑很特别。他走近一瞧,惊得目瞪口呆,急问馆长此物从何而来? 1906年的一个午后,时任闽浙总督的端方来到了德国柏林博物馆参观。端方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不仅身为一方封疆大吏,更是一位酷爱金石碑刻的学者。此次奉命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宪政,他便借机游览沿途的博物馆,以满足自己的好奇之心。 行至博物馆一隅,端方突然驻足,目光被一座孤零零矗立的石碑吸引。这石碑通体洁白,高近1米5,宽约9尺,下部雕琢成莲花底座模样。细看之下,碑身中间有一道裂痕,右上角也略有残缺。端方心中一动,快步上前察看。 只见石碑上满布小楷,字迹清晰工整,笔画方折带劲,显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碑文前言几句,文辞华美,不像寻常碑刻。端方凝神细读,发现这竟是一通佛寺碑铭,颂扬一位名为沮渠安周的国君崇佛功德。碑文所述佛理精深玄妙,非常不凡。 端方不禁暗暗称奇,但随即陷入沉思。他隐约记得,曾在一部古籍中读到过有关"高昌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的只言片语。书中称此碑乃十六国北凉遗物,历史价值极高,但早已失传。端方当年还为此惋惜不已,想不到今日竟在异国他乡与之偶遇! 端方想到,北凉虽为十六国时期一个小国,但特立独行,以佛治国。若非其君主笃信佛教,大兴寺庙,焉能在语言不通的西域异族中开创一方天地?而眼前这通石碑,正是北凉向佛之风的最好见证。它不仅书法精湛,更承载着北凉国主沮渠安周的宏愿慈悲。如此国宝,本该珍藏故土,供后人瞻仰凭吊,不料却流落海外,实在令人扼腕。 端方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连忙来到馆长面前,指着那通石碑急切地询问:"先生,烦请赐教,这方碑石从何而来?又为何会辗转至此?"馆长见端方如此郑重其事,也意识到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身份非同寻常,连忙恭敬作答。 原来,这通碑始建于高昌北凉京城,立在皇家佛寺之中。北凉灭亡后,碑石虽历经风雨战乱,却因佛庙香火绵延而得以保存。直到19世纪末,西方探险家的脚步渐渐触及亚洲腹地。1882年,几个不速之客潜入高昌古城遗址,在一座废弃寺院中发现此碑。后经辗转倒卖,最终落入一位德国考古学家格伦威德尔手中。格伦威德尔将石碑秘密运出中国,贩卖到柏林博物馆。由于运输途中保管不善,石碑从下部断裂成两截。博物馆修复后,将它视为镇馆之宝,时常向观众展示。 端方听完馆长讲述,不禁唏嘘不已。没想到这样一件中国国宝,竟以如此卑劣的方式流失海外。但他也明白,当下清政府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要和德国谈判索回石碑,胜算甚微。思忖再三,端方决定为碑文拓印,留存副本,也算不负此行了。 原来,这通石碑有着悠久而坎坷的历史。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一个名为北凉的政权。公元439年,北魏军队攻陷北凉都城姑臧,北凉国君沮渠牧健率众投降。但他的两个弟弟沮渠无讳和沮渠安周却带领一批不甘投降的将士,逃往西域高昌,另立门户,史称"高昌北凉"。 高昌北凉虽然疆域不大,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一段佛国历史。北凉王室笃信佛教,国君沮渠安周更是致力于将高昌打造成佛教圣地。他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广收众僧,大力弘扬佛法。这通石碑正是建于沮渠安周执政时期,立于高昌的一座皇家寺院之中,本是见证北凉向佛情怀的无上国宝。 1902年,他率领"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前往新疆考古。借此机会,他设法将石碑运出中国关口,偷渡回德国。可惜的是,漫长的跋涉和粗暴的装卸,还是让这块千年古碑遭受了损伤。等运抵柏林时,碑身已从下部断裂为两截。所幸字迹仍大致完好,博物馆对其修复后,视为馆中镇宝,向观众开放展览。 听完石碑的身世,端方心痛如绞。堂堂一块中华国宝,竟落得如此悲惨下场,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端方转念一想,眼下正值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要和德国谈判讨要石碑,恐怕难有胜算。思忖再三,端方心生一计,向馆长提出为碑文拓印,以期保留副本。哪知馆长却断然拒绝,以石碑年代久远,状况脆弱为由,不允端方动手。 端方自是不肯善罢甘休。他据理力争,告知馆长自己乃堂堂一国使节,此番拓印本为学术考究,绝无恶意。经过几番唇舌,馆长终于勉强应允,但要求尽快完工,不可久占。 端方虽得到许可,却犯了难。他虽精通金石之学,但身为使节,有失体统。无奈之下,端方只得请随行厨师代劳。谁知厨师虽热心却无经验,初次拓印就捶打过猛,导致碑文右下角数十字受损。馆长勃然大怒,立即叫停,将端方一行人轰出博物馆。 虽然碑文拓印半途而废,但端方还是带回了一份完整拓本。此后数年间,他如珍似宝地保存着这份拓片,时常向学界朋友展示。大批名流学者受邀观赏,在拓片上留下珍贵题跋,达二十余处之多。端方还特意请人将残本复原,但与原碑神韵相比,总略显逊色。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柏林博物馆遭到盟军轰炸,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昔日的绝世国宝,只剩下端方带回的两份拓本,其价值由此更显珍贵。

0 阅读:1848